毕业几年来很少有过全面、冷静客观地复盘和反思。所以直接后果就是做了很多无用功,无论工作或生活。是该找出问题,给下一个十年开好头的时候了。
没有用心突破过一件事
在机械公司的时候,待了两年时间仍然没有熟练地画图。
要知道,大学四年的专业就是「机械设计」。那时候办公室一共五个同事,业务和设计并没有分很清。在外跑业务需要出差比较多,所以办公室经常出现人手不够的情况。于是每个人的「用处」都差不多。谁在就用谁。
有时需要跑工地谈业务,有时需要在公司出图和辅助车间加工。但我,好像一直处在小弟打杂的角色,两年时间并没有成长为「独当一面」骨干。不是没有机会,只是一直心不在焉,没有用尽全力。
虽然很不好意思这么说,但事实的确是这样。当然我可以找很多借口,比如「出差很多,没有时间」、「岗位要求不是特别强」……但在职场进阶路上,这样的借口可能只有一个作用——养成思维懒惰的习惯,并深受其害。
后来因为没有「成就感」,离职投身心心念念的互联网行业。以为能有从新做事(做人)的机会。但是同样这一年下来,长进并没有多少。
「你一年前没有面上的岗位,现在有能力进去吗?」认识的三年的朋友这样问我。竟一时语塞。
工作几年来,没有在一件事情上有过印象深刻的突破。身体在舒适区,但是其实一直很痛苦。
有人说,不只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失败案例可以作为教训,以后来规避,固然没错。但初入职场的小白,很多事情不需要试错,只要跟着有经验的同事就能学到很多。一次成功的经验往往会引领更多的成功出现。
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没有践行
赶上知识付费的第一波大潮。最开始面对玲琅满目的课程满是兴奋。跟工作有关的,office技能,英语提高,时间管理……跟生活有关的,健身课堂,收纳,理财……再往后就是订阅专栏,比如得到李笑来专栏,万维钢专栏……
这就跟盗墓贼拿到藏宝图找到宝藏一样,恨不得每一件都带上,能不能用的上那是另一回事。
听了很多课,钱没花多少,自己倒是变得很「忙」了。永远是一副「不要打扰我,我很忙,我在学习,我在成长」的样子。道理是懂了更多,但生活好像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知道了这个,月薪3000变30000」,工资没涨;「幸福关系就靠这个」和女朋友关系也没有更甜蜜,反而因为忽略她经常吵架;
知道写作要通过输出倒逼输入,但一直没做;知道学英语是为了看,为了说,但一直没做……
当然,众多道理中还有一条就是「践行」。不能说报课程定专栏没用,而是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应用。这里当然不只是功力的实用主义,而是观点或者方法都是来自于生活,必然需要通过实践来展现最终形式。
就好比,听了「如何欣赏古典音乐」是为了提高品味,那到底如何欣赏品评还是需要很多曲目练习才能提高赏析能力。学习了万能写作法,方法很简单三句话一分钟就能学完,但真正熟练掌握至少需要几十篇文章练习,才能在文章架构,组织衔接,语言运用上灵活自如。
更多时候,我们不是在找更好地学英语方法,而只是寻找一种三分钟就能掌握听书读写的「神技」。
学游泳要下水,写作要动笔。能做到多少就能得到多少。写作训练营每次作业都在考虑万能写作法能如何用到本次作业中,拆解优秀作品,再动笔实践,不断总结和练习,这大概就是最快的途径了。
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大多数人为了不动脑,愿意做任何事情」,王兴这句话流传甚广。仔细想想,别人不知道,自己还真是这样。
自从知道了「践行」,我也做过不少事。
英语流利说打卡二百多天,每天至少半小时,算下来也不少。进步是有的,但是相比于付出的时间,显然不够。回顾练习过程,其实很多次就是为了凑时间,跟读的句子尽量不过大脑,听读的句子作弊放过。效果不好也是理所当然。那些费劲听过很多遍才听懂的句子,往往印象深刻。
反思日记之前也有写过一段时间。成甲《好好学习》中就推荐这种方法。但是记录了两个月后又流于形式,看似反思,但内容都是没有经过真正思考地流水账式,慢慢也不再记录。
进化学早就解释过,大脑虽然重量只占身体2%,但是耗氧量占整个身体的20%,所以进化后人的本能就是「能不用脑就不用脑」。所以学习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就是违背身体本能的。没有清晰的明确的行动指南和强大的「执行力」就不会又多大改变。
消除模糊,高效前行
前两天看到训练营同学周岭的文章《人生,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揭示了人不愿改变的原因——对未来模糊的恐惧。而且提出很好的解决方法,用列清单的方式,把要做的事情列出来。只有更清晰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行为清单,行动力才会越来越强。
成长,注定是一条难走的路,但也无需害怕。迈出一步,再迈一步。里程碑就更近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