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列车准点到达北京站。在人山人海的车站出口处,周君实带着周莹桂直奔站在最前列手中举着“接Y市周君实”的小黑板的男人而去。接他们的是传媒中心的刘主任,他的车停在站外广场上。刘主任先带他俩去一家餐厅吃饭,在饭桌上,刘主任简单地介绍了他们中心的情况,还跟二周谈了半天他刚刚独立制片的一个十八集警匪片的电视剧,说现在正在往外卖。吃过晚饭,回到传媒中心已经十一点多了。他们中心在一栋十二层的楼上,楼下停着几台广告宣传车和几辆拍摄用的面包车。刘主任带着二周参观了他们中心。三楼四楼是他们的办公室,二楼是男女职员的宿舍。周君实问:“你们中心多少人?”“算上业务员二十多快三十吧。”在安排住处的时候,刘主任说:“冒昧地问一下,二位是不是夫妻搭档?”周君实解释:“我们是同事关系。”刘主任说:“上次来的两个编剧就是夫妻搭档,”他笑了一下,“夫妻搭档有个好处,处理稿酬没有矛盾。”周君实笑道:“既然是搭档,就应该是志同道合的,哪会有矛盾?”“说的也是。”随后,周君实和周莹桂分别安排在二楼的两间客房里。安排完了,刘主任又解释道:“本来想安排二位住宾馆的,考虑到住近一点好方便交流,才这样安排。”周君实知道北京的酒店很贵,中心的安排,肯定是出于经费的考虑。
次日,周君实和周莹桂受到中心领导叶宗佩主任的接见。中心各部门的主任也都在场,还有北京电视台的一个导演,大家算是互相认识了一下。他们中好几个都是中戏毕业的。据说叶主任也是鲁迅文学院出身,早年发表过不少小说,在北京还算有一些影响,叶主任是东北人,三十七八岁,个子不高,长得却很有味道,说话尤其幽默。他说:“我们中心无论规模和实力在北京都不算什么,可我们这次决心将这部电视剧做好,来它个一炮而红。北京大腕多如牛毛,我们没有请,只是看好你们二位的小说基础好,戏剧冲突充分,生活气息浓。当然,要想走红,也有个难度,就是有个同类题材的《蹉跎岁月》摆在我们面前。导演蔡晓晴,编剧叶辛,那都是在全国有知名度的人物。《蹉跎岁月》己经获得了第三届飞天奖,电视剧一等奖。实事求是地说,要想超过它,那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老人家也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我相信,我们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他望了望周君实和周莹桂,又说,“现在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二位,把电视剧的本子拉出来。”周君实说:“首先,要感谢叶主任,给我们一个涉足影视的机会。叶主任及在座的各位选中我们的小说,我认为也是独具慧眼的。为什么这么说?大家都知道,小说,要看读者的多少,影视作品要看观众的众寡。作为知青题材的作品,观众的数量只会多不会少。我们来算一个账。从1967年开始,到1969年止,全国的下乡知青就达到了467万,按一个知青平均一家5口人计算,涉及到2300多万人。如果再扩大到他们的亲戚朋友,那个数字就更庞大了。更不要说,还有返乡知青,还有回城知青的配偶、子女等等。如此看来,关注和关心知青生活和命运的人至少有一个亿。这是多么大的观众群啊!刚才叶主任提到《蹉跎岁月》,它能得奖,名实相符。但我觉得,它也不是什么不可以逾越的高山。据我所知,观众对它的评价,都是很高的,但也有遗憾啊!遗憾的是,它太短,看得不过瘾!相比之下,《渴望》就强多了。所以,在进京之前,我们两个就有一个想法,是否可以把《岁月如歌》也弄个50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