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万众创业的争议,本质上只不过是“词汇之争”。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操作系统,由一个一个概念组成。
作者认为聪明这东西不是天生的,是习得的,是积累的,是可以不断成长的,这样的理解来自于对“聪明”这个概念的定义:
看一个人是否聪明,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
·看他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看他脑子里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不同的人的脑子里,一个概念是一篇完整、清晰、例证丰富的文章,甚至是一本厚厚的书,在另外一些人的脑子里,模糊不清,或者不存在,抑或甚至干脆是另外一本烂书。
先来看看万众创业中的“创业”满足那些条件才叫创业?那些在创业的人,知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算得上是创业?
我们先研究一个更为朴素的词汇:生意,生意分类也很简单---好生意和坏生意,坏生意比较生意。
进一步的细分:
1.满足温饱的生意
2.能够赚钱的生意
3.能够成长的生意
4.能够做到成长率不断提高的生意
赚不到钱的不叫生意,而赚的不足够多的,都是差生意,生活就是有成本的,而且是很高的成本
满足温饱的生意不能叫“创业”,因为这样的生意就是脆弱的,甚至可以说是脆弱无比的,他们一开始就只能与各种事实上无法战胜的敌人作对:
微观:
各种成本、竞争者的数量越来越多·······
宏观:
每一次社会的经济结构变化对他们来说必然是一场浩劫·······
绝大多数能够满足温饱的生意,最终被证明为“不会长期赚钱”。长期很难做到,若是“长期只能满足温饱”,那又有多大意义。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我们修订一下“创业”的概念:
不能不断成长的生意,谈不上是“创业”
所以,真正的创业者,拼命思索的,不是怎样赚钱,而是怎样成长?如果没有成长,那就退回去了,变成“温饱生意”了,因为有一个每个人都看不到,那当然都受其影响的东西在空中飘荡---通货膨胀
接下来我们还要做一件事儿:
在我们的思考上添加一个维度:长期·······
真正厉害的创业者,考虑的不仅仅是“怎样成长”,而是“不断成长”,即长期成长。
不用再深究下去了,只是看到这里:
创业这事儿如果是这么定义的话,就很难是万众的事儿了
所以我们鼓励万众创业的时候,事实上是在鼓励万众自寻出路,自力更生。
那些已经满足了温饱束缚的人,为什么要选择去做“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意呢?----因为他们追求安全感,于是把成长放到了第二位,或者干脆忘了更重要的东西:应该(只)仔细考虑成长
让我们看看什么是“成长率不断提高的生意”。今天100明天110,后天121,这是在成长,但没有成长率,成长率是10%是:今天100,明天110,后天122,成长率是个很吓人的数字,如果你已经习惯复利思考的话,不用算也猜得出来那有“多吓人”。
于是,可以反过来判断了:
那些天天琢磨如何保持“成长率”的创业者才是真正的佼佼者。
不一定是“提高成长率”保持成长率已经是难上加难在乘以难了吧?
在这里我们有一个结论:
没有成长率的创业公司,不值得风险投资进入······
翻译一遍就是:
在风险投资者眼里,“成长率”最重要
作者个人是非常敬畏“关键知识点”的,自己当初就因为对关键知识点缺乏敬畏而亏了很多钱。
最终复盘的结论总是一样的:
当初在选择的时候,要么1干脆忽略了某个必要的条件也没事2在某个必要的条件上没有做到足够苛刻
如果,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对“成长率”这个最必要且最重要的指标上足够苛刻,那么后面的结果只能是“自己选的自己受着”。
关键知识点的奇妙之处也在这里,它太宝贵了,乃至于无价。
如果你仔细思考过,反刍过,最终可能会产生一个非常严肃的结果:
当你研究一个创业点子的时候,能调用元认知能力,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成长率验证上,哪怕只不过用一个小时去思考,最终你得到结论,也很可能与国际上顶级投行的专家的质量已经相差无几了······”
好了,你可要天天想了,你曾经考虑过的“生意”,究竟属于哪一个类别?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类别?
我是李强,一个决心通往财富自由不断践行成长的人很高兴和各位战友在一起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