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小假里,观看CCTV 花费4年时间、拍摄制作的6集纪录片《蔚蓝之境》。镜头从海面冰封的渤海湾,转到四季分明的黄海、东海,再转到长夏无冬的南海⋯⋯强者的生杀予夺,弱者的难中求生。自然的选择,生命的奇观,壮阔的繁衍,人类的屠戮,对于所有物种而言,下一秒永远充满未知。神奇!敬畏!震撼!
一望无际的蓝,拍打着白的花,满眼的粼粼波光。阳光下一片宁静海面,一刻不停地上演着摄人心魄的生命故事。
1, 遗鸥,一种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被人类最终确认的鸥类,目前全球仅剩不到三万只。
陕西红碱淖,是遗鸥们的家。在巢穴的集群中,两只小遗鸥先后破壳而出。50天后,遗鸥群落将面临夏季大迁徙,遗鸥妈妈要找到足够的食物。
生态环境的改变,湖心岛的物资愈发匮乏,找食物成了一件生死攸关的难事。一场台风袭来,遗鸥的巢穴不堪一击,哥哥遭遇不测,惊恐万分的弟弟拼命跑向水中,靠着雏鸟群掩护自己,捡回了一条性命。
为了顺应自然的节律,动物们经历长久的进化,沿袭下来一些几乎可以被称为奇迹的族群特征。
2,黄海北边的鸭绿江口滩涂,每年都有远道而来的斑尾塍鹬在此暂歇,一个月后,它们会从新西兰飞向遥远的阿拉斯加。这是将近一万四千公里旅途中,唯一一次停留。路途太过遥远,一路飞来,鸟儿们的体力几乎消耗殆尽,生命濒临极限。这片滩涂,是它们补给“燃料”,重焕生机的希望。
斑尾塍鹬需要不断增重,以维持后续的长途跋涉。它们早已掌握潮汐涨退的自然节奏,紧贴着潮水线行动,趁着退潮,在泥潭中搜寻软体动物和蛤类进食。脂肪使体重增加了一倍时,斑尾塍鹬就该启程,奔赴遥远的阿拉斯加。
3,每逢农历十五,巨大的引力使海洋产生最大潮汐,一些海洋生物会选择在此时繁殖后代。沙蚕的繁殖最为壮烈。
一只雌性沙蚕和它的伴侣在满月的潮水中相遇,扭动出一段疯狂的婚舞,这是它们生命中最绚烂的时刻。几十分钟后,雄性沙蚕释放出所有的精子,受到召唤,激情之中,雌性沙蚕开始撕裂自己,尽快释放出所有的卵子。繁育是它们一生的终极使命,终其一生体力,再无生存能力。释放过后,轻飘飘的皮囊随波沉入海底,直至消亡。让人看得泪目!
珊瑚的繁衍,依靠得是海流。小卵团像是一颗颗珠子被旋转着挤出体外,几十种珊瑚同时加入这场造物主的盛典。几小时内,数以亿计的受精卵灿若星辰。乘着大潮潮水四处飘散,随波逐流,挥舞着新生的律动。
这时,海洋生物纷纷赶来,捕食珊瑚卵,享受这场一年一次的饕餮盛宴。因此,这场繁衍,无疑是一个伟大时刻。它们造福了无数的海洋生物,维持着不同物种的繁衍生息。被滋养的其他物种,又以自己的形式推动生命的流转,维持着海底世界的繁荣。
4,广西东兴的一处无名湾,是中国鲎(hou)的产卵地。中国鲎被称为古老的活化石,体型和外观由四亿五千万年前的祖先演变而来。成年鲎终其一生都生活在海中,只有在繁衍后代时会回到它们出生的海滩。
泥沙混合的海湾,是它们绝佳的孕育场。刚出生的小生命只有七八毫米,初始的形态是三叶幼体,经历8个月的蜕变才能拥有父辈的长尾巴。而接下来15年的时间里,幼鲎需要经历18次蜕壳才能达到性成熟。而能够走到这一阶段,最后重返海滩繁衍后代的鲎,不足千分之一。
繁殖地缩减和人类过度捕捞正在加速它们的消失。在北部湾,中国鲎的种群数量,过去20年间已经下降了90%。去年7月,它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成为濒危物种。
5,人类的触手伸得越来越远,动物们的栖息地逐渐缩小,族群逐渐消失。
那头抹香鲸的故事最令人扼腕。抹香鲸春季从热带出发,前往高纬度海域,一头怀孕的抹香鲸掉了队,形单影只地出现在了近岸浅海。近岸浅海是巨鲸的鬼门关,遍布的渔网和过低的水位,随时都能要了这些庞然大物的命。这头巨鲸的全身被渔网缠绕,张着嘴无助地向人类求援,救援船只解开它身上的渔网,但抹香鲸太过虚弱了,这片海湾最终成了它生命的终点。在死去的抹香鲸嘴里,人们掏出了残破的渔网和大量垃圾,救援人员说:“导致抹香鲸死亡的渔网,有可能是渔民随手丢下海的。”
这部纪录片警醒我们:海洋是生命起源的地方,塑造了人类的今天,也承载着这颗蓝色星球的以后。在我们对待海洋的态度里兆见着人类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