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枭鸣” 王根权
作者 曹志峰
王根权先生倾注数十年心血,研究唐代孙过庭之《书谱》,著成近60万字的《<书谱 >品评》一书,我是他的第一个读者,读后很想说点什么。
《书谱》,大家都说它是一部重要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著作,但千百年来书法人却视他为“天书”,很少有人能读懂它。原因何在?先生说,解开《书谱》的钥匙是孙过庭的“书旨”,人们读不懂《书谱》的原因在于许多人没有拿起这把钥匙,或者主动放弃了这把钥匙。
所谓解开《书谱》的钥匙“书旨”,孙过庭在其《书谱》中谓之为“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先生解读为“达情表意”。关于“书旨”,以往的《书谱》研究者大多不解,他们解读《书谱》时多采取避开、绕开的办法,或不予提及,或闪烁其词。先生以其高深的书法艺术造诣,敏锐的思维,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紧紧抓住孙过庭“书旨”这一重要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破解了《书谱》这一“天书”。
《<书谱>品评》一书全面地、系统地、客观地解读了孙过庭及其《书谱》,将孙过庭及其《书谱》推到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应有的位置:孙过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家、书法艺术大家。《书谱》乃“书史之离骚,书家之绝唱”,是一部系统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巨著。孙过庭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彻底摆脱了玄学和神学的束缚,使书法艺术思想理论步入了客观科学。这一客观科学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荡涤了错误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对学书人的干扰误导,对于人们认识书法艺术,具有拨云见日之能,立竿见影之效。
《<书谱>品评》一书采用的是讲座文稿体例,前三十讲为孙过庭生平和《书谱》的研究考证,后七十讲为孙过庭《书谱》原文解读品评。先生按照《书谱》后记中的提示,结合《书谱》通篇内容,将《书谱》分为上下两卷,六篇七十章,并为每一篇章拟命了题目,学者们称其为分章《书谱》。
先生站在对书法艺术负责的高度,在充分肯定孙过庭及其《书谱》后指出,《书谱》受其时代及文体的限制,作为书法艺术理论著作存在着不够具体,不够细致,不具有说理的充分性和透彻性的缺憾。《<书谱>品评》一书突显了先生书法艺术的深厚根基,展现了先生书法理论的高度水准,通过对各篇章逐字逐句的解读、品评,将孙过庭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体系完整准确地、清楚明白地展现给了读者,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缺憾。我认定:先生是中国书法事业上一位辛苦、虔诚、坚韧的打工者,同时也是未来中国书法艺术锦绣前程的铺设者和编织工艺师。《<书谱>品评》一书乃中国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宝库中少有而难得之珍宝,先生之鸣可谓中国书坛之“枭鸣”。
先生瞄准了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历史坐标,缘于对自己人生使命的定位和生命表达意识的感悟,濳心研究孙过庭《书谱》,沿着孙过庭当年所进行的书法评判实验的思路,创建了客观的中国书法评判标准。近年来,先生创建的“中国书法评判标准”引发书坛水起风生,使得书坛的一些怪象、乱象受挫,丑书、怪作收敛,对此众多实力派书法家拍手称快,一些主流强势媒体予以了高度关注及热捧,这就使得客观的中国书法评判标准以国家权威部门出台的呼声与日高增。如果把书法比作下棋,大多数书法人考虑的是如何提高技艺赢得胜算,而先生思考的则是胜负的规则是否科学公正。如果说《<书谱>品评》是先生擂响书坛的激荡鼓乐,那么创建中国书法评判标准则是书坛一片浮躁中的一声惊雷。
先生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很广泛,堪称博学多才。在书法、文学、考试、考古等领域多有建树,著述颇丰。仅书法就有八部专著,二百余万言,《<书谱>品评》是其辉煌代表之作。先生的精神深阔而不可征服,充满激情而永远年轻, 先生的使命就是永不懈怠的求索。然而,现实中的先生依然如同众多痴爱书法的普通文化人一样,勤奋而谦逊。至此我不想再说什么了,我只想和大家一起重温先生的 《书问》,这也就算是这个小序的结束语。《书问》曰:
千百年来,书家如云,评者如烟,
谁是中国书法之大家?
谁说了算?凭什么说了算?凭权威?凭良心?
凭人緣?凭关系?凭主观臆断?
凭一杆没有准星的秤?
乱象丛生,怪状多多。
评着茫然!
被评着茫然!
学书人更茫然!
鉴赏收藏家亦茫然!
今天,要不要建立中国书法客观的评判标准?
能不能建立中国书法客观的评判标准?
要不要找回缺失已久的那杆秤的准星?
能不能让中国书法的评判少一些主观臆断而多一些客观公正?
这些是否就是我们这一代书法人的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