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非常流行“断舍离”。各种讲关于“断舍离”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家的朋友圈,口头禅也变成了各种“断舍离”。仿佛“断舍离”,就是各种扔东西。
如果只是扔东西的话,大概我早就做到了。我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收拾整理的工作,都会扔掉一些不再需要的东西。没有扔东西的收拾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收拾。然而,为什么还会存在每次收拾都有东西可扔的现象呢?即使我没有囤积物品的习惯。而且我也不喜欢抽屉柜子都塞得满满当当的,留有空间是必须的。
所以“断舍离”不可能就是扔东西这么简单。如果只是扔东西,它绝对不会这么风靡。
直到我看了山下英子的书《断舍离》,才发现了问题的根本所在。
原来我们把主角搞错了。主角是我自己,而不是物品。把时间也搞错了,是当下某样物品对我而言有没有用,而不是这件物品还有没有用,或以后还可能有用。也就是要活在当下。
有时候我也会舍不得扔掉某样东西,觉得好可惜,可能还会有用,于是收拾的时候还是把它留下了。以致下次再收拾时,又有东西可扔。就因为我们考虑的不是当下,而是永远不会到来的将来。
每一样被制造出来的物品都是有其用途的。但对我自己而言,根本不可能需要那么多东西,也不可能用到那么多东西。那些冲动消费下的产物,基本上都可以废弃了。
这下就豁然开朗了,我只需要知道,我现在是不是真的需要这样物品。以此为标准,自然就可以轻松判断出哪些物品应该留下,哪些是不需要的了。以后购物也就不会轻易出现冲动消费了。有了判断标准,内心不再犹豫,自然而然留下的都是自己所需要的。围绕在我周围的都是我所需要的物品,没有不需要的物品占据我的空间,干扰我的视线,物能被我尽其用。这就是活在当下的意义,主角永远是我自己。
可是还是有些人无法断舍离呀!
Ta也知道家里的物品已经堆放得一团糟了,也知道有些东西是没有用了,嘴里也念叨着这样东西可以扔了。可Ta就是没有行动啊,Ta可以选择继续视而不见,任凭没用的东西占据着家里的空间。Ta是舍不得那样东西吗?我想不是的,若是家里其他人收拾时问Ta还要不要,Ta也能干脆地说不要了。那当初Ta自己说可以扔了的时候,为什么不采取行动呢?所以那些把“断舍离”挂在嘴边的人,真的“断舍离”了吗?“断舍离”真的有那么难吗?
我内心的疑惑终于在我第三次阅读《断舍离》这本书里发现了答案,那就是:麻木。
一个人若是变得麻木,他就会漠视周围的环境,自发的选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逃避责任。
可能家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堆放着完全不需要的东西。Ta的居住环境就是Ta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内心如同一团乱麻。
总是:
乱就乱吧,先放着吧,
以后再收拾吧,
等有空再收拾吧。
这世上有没有哪个人会忙到连收拾一下的时间都没有呢?或许是没有收拾的勇气吧。没有勇气改变,明知深陷其中,却任由自己越陷越深,直到最后变成了真正麻木不仁的人。一不小心就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
究其深层原因,依然是没有活在当下。不理会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才是自己应该做的。永远缺乏行动力,却幻想着美好的明天。
“断舍离”,如果是一种生活方式,那绝对是少数人的行为;但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却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活在当下,就是一种“断舍离”的生活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