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品质的活在当下——读《断舍离》后感
近几年大名鼎鼎的山下英子对物品整理的理念一度风靡全球,其所著的《断舍离》一书,终于在时间管理1阶3.0的践行期间有幸与企鹅战队的同学们共读并为之探讨。
断舍离的基础是与物品的相处方式。它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整理/收纳,而是通过对物品的整理/收纳,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的过程;是让我们可以更好的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打造让人舒服的空间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从有形到无形的过程。断舍离的最终目标是“必要的时间、必要的地点、必要的限度”。
本书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2、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
3、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又通过一些较为具体的操作让理念落地:
1、对衣橱的整理,可以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通过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让空气流动起来,并且通过这个筛选过程,提升了自我形象,改变人际关系。
2、以“住育”为目标,让我们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厨房三分法的示例,可以扩展到对家里物品的整理方法上,不断重复三分法,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
3、对垃圾进行粗略分类,大体分为一般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三大类。让我们在扔物品的时候大声对它说“对不起”和“谢谢”,送东西给别人的时候要说“请收下”同时如果可以加上一句“如果你不需要可以把它扔掉或者是再送人”而避免给对方造成负担
在重复物品断舍离的这个过程,其实是通过不断地重复拷问物品的同时拷问自己的“断”与“舍”,挑选出与当下的自己最相称的物品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对物品的筛选,同时也是自己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筛选。
很多人总是在买了很多衣服的情况下不断地抱怨自己没有衣服穿,继而进入买衣→穿衣→无衣可穿→再买的循环圈里,导致衣橱里堆满了衣服;家里堆满了各种物品,象征性的整理收拾一番,数量上没有明显减少,导致物品堆积越来越多,占用越来越多的空间,自己不愿面对更不愿意彻底整理,从而降低了住育,只觉得空间越来越狭小,似乎唯一的解决途径成了只要再买一套新房子就好了。殊不知,面对此种情况我们真正应做的事情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提高空间的品质?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保留那些可以带给自己快乐的、提高自身形象的、提升自身品质的、增加幸福感的物品。如果你依然不知道如何保留,那就从扔东西开始,比如从看不顺眼的物品,不喜欢/厌恶的物品开始,不去思考这个物品从过去到未来到底有没有用,而是思考这些物品现在能不能为我所用。把自己变成物品的主人,和物品交朋友,和自己喜欢的物品生活在一起。虽然一开始很难,但是一旦开始并且不断地重复,渐渐的你会发现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品味都提升了。
此次对断舍离的阅读并结合时间管理2阶课程理念,反思既往的整理过程,有意通过对空间物品的整理提升空间力和生命力。当空间变大,空气流通起来,能量自然的流动,进而提高生命力。
本人从2018年到2019年采用断舍离的基础理念对家庭空间进行整理,将家庭空间按照一定的区域性进行整理,划分为开放性区域、半开放性区域、私密区域。如将客厅、餐厅划归为开放性区域,厨房、书房可以划归为半开放区域,卧室(包含衣橱)、卫生间划归为私密性区域。在每次整理之前想象整理以后将达成的效果,开始整理时只选中其中的某个区域进行限时性整理。
比如在厨房里对橱柜内杂乱堆积的食材干货的4H整理,将干货入透明玻璃瓶并贴标签,整齐划一的摆放方式,让橱柜里的空间不再拥挤不堪,降低焦灼感的同时节省了每次找不同食材干货的时间。将橱柜台面物品摆放的清理入柜,感觉扩大了厨房的空间,提升了厨房空间的视觉美感。
比如对衣橱进行4H的初级整理,扔掉了许多不喜欢穿的衣服,将衣服大致分为上衣、下衣、内衣,明确了自己拥有的衣服的数量,在一段时期内没有增加过上衣和下衣的数量,在购买衣服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考虑衣服物料的品质和穿着舒适度,穿着效果以及适用穿着的场合。此次通过对断舍离的阅读,可以回去将那些曾经对衣服留还是不留犹豫不决的衣服进一步清理,再按七、五、一的原则摆放,提升衣橱视觉美感。
断舍离物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只有精挑细选过的东西才能留下来,不断地实践,才能将理念更好的落地执行。
与自己喜欢的物品一起,与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有品质的活在当下,享受每一个美好的时光。
THE END
BY 20190407北京时间22:35 乌鲁木齐前往迪拜的航班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