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运用模型思维通过PMP

运用模型思维通过PMP

作者: 混世模王 | 来源:发表于2018-04-25 23:23 被阅读0次

    PMP现在越来越火,很多人在犹豫要不要考,纠结这个考试难不难,盘算能不能通过。网上也有很多网友的分享,但每个人情况千差万别,我们很难通过简单的模仿一两个人的方法就能确保通过,就像我在简书的文章《概率思维模型》里写的:当你仿佛看到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时,我们总能在现实中找到相应的反例。作为一个模型思维践行者,我按照模型思维的方法进行PMP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在这里我将我的PMP学习方式的背后逻辑分享出来,希望对准备考PMP的同学有所帮助。

    先说情况,从2017年10月知道这个考试,12月正式开始学习,参加2018年3月24号的考试,除去过年的几天时间,加起来差不多三个月学习,靠着模型思维方法轻松5A,话不多说,先上图

    PMP证书 PMP成绩

    总共用过三本书:

    PMP用书

    本人从事管理工作,也参与过不少有着“浓郁中国特色”的项目。翻了下PMP资料后,感觉这个里面很多知识对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很有帮助,于是决定开始。按照模型思维习惯,我深知冲动是最不值钱的,一件事能不能做好取决于你能不能坚持做并始终如一,喜欢下围棋的人知道一句话,“通盘无妙手”,意思是不需要一两步所谓神来之笔,只需要每一步稳扎稳打,事情的失败都是败在自己。100年前,阿蒙森团队和斯科特团队从不同方向向南极点进发,阿蒙森团队率先到达并安全返回。斯科特团队无一生还,其中原因有很多,有一个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从斯科特团队的日志来看,这是一个比较随心所欲的团队,天气很好就走得非常猛,可能四五十公里甚至六十公里。但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们就睡在帐篷里,吃点东西,诅咒恶劣的天气,诅咒运气不好,希望尽快天转晴以便前进。而阿蒙森团队不管天气好坏,坚持每天前进大概30公里。在一个极限环境里面,你要做到最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做到可持续的好。考个PMP和去南极当然不能比,但道理是一样的。

    故事说起来容易,我相信很多人都写过学习计划,发誓赌咒一年的减肥计划等等,但没过几天就偃旗息鼓了。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呢,不要忙着开始看书,不要忙着做习题。《小王子》里是这么说的,“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先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既然坚持做一件事情是困难的,而可持续又是如此重要,那首先我们就把“坚持做”变成“想要做”,”你不让我做我跟你急“。如何达成这样的状态,那就是为你要做的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是多重重大的意义。

    于是我在开始前思考了这件事对我是否有意义,有否真的有充分的理由一定要做,不做的话是不是真的不行?最后我找到几条让我不能拒绝的理由:

    1. 个人职业生涯的总结。个人已经从事管理工作十多年了,参与过的项目不少,但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缺乏体系。虽做得不错,但一直在寻求一种通盘考虑的方法,PMP非学不可。

    2. 客户企业很多人是PMP,虽然客户没有要求你必须是PMP才能做生意,但项目管理、尤其是美式的项目管理有很多术语,掌握这些术语沟通效率会极大提高。

    3.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常常关系重于实质。而当企业走出去的时候会发现适应起来非常困难,这里面涉及语言、文化等众多因素。PMP是了解欧美管理的极佳方法。

    于是整体估算通过PMP并深入掌握项目管理的方法,终身总收益至少在20W以上。按照考试准备不足100天算,每日净收益大约是2000RMB,这样动力十足,其后三个月再也没“坚持”过了,拦都拦不住!

    到此我还没有正式开始,有些事得确认清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首先明确我的目标,目的是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通过考试并扎实掌握项目管理的概念和方法。当时考5A并不在目标之内,这是“扎实掌握”的副产品,不算项目“镀金”。在这个目标下,要估算下需要投入的精力。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会高估自己,以为幸运的肯定是自己,于是在毫无基础、不认真复习的情况下参加“司法考试”,或是一年内想通过CPA全部考试。这样的愚蠢是因为没有基础的概率思维,我在网上做了调查,这个考试的通过率目前没有官方统计,但查看论坛显示通过率至少在一半以上,但因为考试费比较贵,这个通过率是“硬通过率”,不同于一些便宜考试实际参考人数都只有40%。所以我判断这个考试并不难,但也不是随便糊弄下就能过的。如果每天投入1小时,连续80~100天,通过应该没问题。

    开始的时候大略的翻了翻PMBOK,极其枯燥,整体结构和ISO9001标准原文很像,本质上就是个标准集,可读性很差。所以并没有急着读教材,在第五版61页找到一个大纲,说明了五大过程组、十大知识领域的关系。

    P61页 表3-1

    这个是必须要提前扎实掌握的。于是对照上面按照思维模型里的“黄金思维圈”一个一个的问自己问题,比如对于“项目时间管理”,先问自己“项目时间管理”管理什么?“项目时间管理”怎么管理?为什么要做“项目时间管理”?这时你给出的答案一定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没关系,记录下来,等看过一遍书之后再回答一遍,再看一遍书之后再回答一遍,之后再找机会给别人讲一遍。看着看着会觉得有些地方可能不对,比如这里怎么能叫做时间管理呢,应该叫进度管理才比较合理。所以给书本挑挑错也是你反思的结果。在问完后尝试把这个表格背诵下来,让整个系统框架留在心里。我不建议背诵使用缩略词头编成所谓的顺口溜,因为现在的考试越来越少概念题,绝大多数都是情景分析题,所以背诵一定是建立在理解之上,而不是记住文字就完了。另外在背诵时为节省时间,也方便背的时候积极思考,我建了一个空白Excel表格,每天复制一份,使用讯飞语音输入功能把框框“说”满。过不了一周你就滚瓜烂熟了。我认为背熟这个表和不背这个表对后期的学习效率影响可以相差一倍之多,是真正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情,一旦你背下,后期就会不断产生复利了。

    每日背诵表格

    第一轮开始看书,我建议是快速浏览,一边看一边对着思维导图写框架,下面是我做的思维导图的一小部分,没法全部截图,因为实在太大了。一遍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是懵的,因为好像跟没看书一样,这个感觉就对了,这时你心里能建立一个框架就够了。此时我拿了一套模拟真题做了一下,得了80多分,离合格的120~130相差挺大的。

    思维导图读PMBOK

    第二轮没有从头开始看,我先看了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项目质量管理”,之后看了范围、时间、成本管理,这几章是比较实在的章节,相对比较好懂,前四章不建议先读,因为那几章偏艺术。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参考“汪博士”和“Head first”会理解得比较好,有时候慢就是快,花一两个小时彻底搞懂一个概念看似低效,但很多概念是一通百通,以慢为快是最聪明的方法。对于这两本书我评述一下,“汪博士”从考试角度理解得非常深入,属于考试必备参考书,甚至在读PMBOK前阅读都是比较好的选择。“Head first”对于你想真正理解项目管理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它编排的方式非常适合人脑吸收,不过这本书考试针对性比较差,如果你纯粹为了通过考试,目的完全不在提升,可以不看此书。此时再做那套真题,也就90分的样子,成绩基本没有实质性提升,说明我的思维习惯与出题者有较大差别。

    之后因为过年的原因虽然效率低下却没怎么停,这样复利效应不会中断。回过头看确实是非常有益的,建议大家一定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无论如何不要中断,哪怕没效率只是一种仪式感也好,至少不会退步。

    第三轮把那套真题里面的错题还有那些自己感觉是蒙对的题挑出来,分门别类写在有道云笔记里,每一个错题都问自己几个问题:这题属于哪个知识领域?哪个过程组?与这个错题相关的输入输出是什么,涉及的工具是什么?题目中有没有一些词起了误导作用?哪些知识点与这题直接相关?这样平均每个错题要花半小时到一小时甚至几小时彻底搞懂。但这套题搞懂之后我做下一套真题模拟的时候分数已经在120+了。

    错题集建立

    第四轮再看书时阅读速度已经是非常快了,这时看到标题会先想想这节大概是说什么,之后再阅读加以验证。大约看完一本书只需要3~4个小时,而且可以照顾到所有知识点。

    最后想对还在犹豫要不要考PMP的同学一点建议,如果这个考试可以确保立刻给你带来升职、加薪,那为了考试而考试没问题(对于我个人,这个考试没有半点现实利益)。但如果你是想提高自己或是给自己加点砝码,我强烈建议使用“系统思维”,在学习时使知识得以连接,同时让知识在日常工作中得以应用,这样才是学好PMP的意义所在。比如你看到焦点小组会议这个工具时,你可以想一想平时工作中收集客户需求是怎么做的,做法是不是焦点小组?有哪些特征满足焦点小组工具?如果不算是焦点小组,那是其它什么工具,是访谈,引导式研讨会还是名义小组,你为什么这么判断?等你工作中实际要用到的时候,仔细思考为实现客户要求用哪一个或几个工具比较有效。如果选定了一个,可以列一张清单把做的步骤写出来,在每次使用的时候根据反馈调整你的清单,这样的进步会非常之快。不用多久,你遇到项目管理的任何问题,大脑里会自动出现一张地图,让你看到项目的全貌,这种感觉比通过考试还要爽。

    最后预祝大家都考5A,有需要帮助和资料的可以留言给我,尽可能帮助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运用模型思维通过PMP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cr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