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日 星期二 雨
从小到大,我总觉得父母有些“抠门”。他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一双鞋能走烂了都不舍得扔。我曾为此埋怨过他们,觉得他们太不懂得享受生活。
不过,我也知道这是他一辈子养成的习惯,没办法改变了,我上高中,大学那会儿父母从工厂下岗了,家里穷,连我读大学的学费都是管亲戚化缘的,所以父亲母亲能省则省,用水用电都很省,家里唯一的电器——电视基本不开,我上了高中,家里才装上固定电话,他们都尽量不打电话,都只接听电话,每个月电费才十几元钱。
虽然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变好了,但是他们节约的习惯却改不掉了,爸妈做的饭菜剩下的总是舍不得丢掉,即使知道常吃剩饭、剩菜不好,但还是舍不得扔,特别是家里买了冰箱后,各种舍不得吃的东西也就塞满了、囤满了。
病从口入,长期吃剩菜剩饭导致他们患各种疾病。我常常对父母说:与其吃剩饭剩菜把身体搞垮了,不如多吃新鲜的。可他们依然如故,总是吃剩的。
给他们买身衣服从不敢说实际的价格,永远都是几十块钱,上百几百的衣服他们是舍不得穿的。虽然自己勤俭节约,但是父母对我和妹妹却大方的很,小时候逢年过节总会给我们买新衣服。
中国式的父母大都是一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喝,不舍得出去看看世界,把钱全给孩子存起来,让他们成家立业,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不过,直到我自己有了孩子,有了家庭,我才慢慢理解了父母的节俭。他们那一代人经历过饥荒和动荡,他们害怕贫穷,对物质有着深深的匮乏感。节俭早已刻进了他们的骨子里,很难改变。
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勤俭节约和精打细算是中国人的必备技能,也是生活所迫。这种节省的倾向也并非中国独有,外国也有。但似乎在中国,这个问题尤为严重。
过去外媒就曾关注过异常节俭的中国老人。有媒体报道了上海退休老人定期在餐厅聚会,在那里老人可以获得免费咖啡和休息交友的场所;有的老人家里不开灯不开空调,却跑到有空调的商场、地铁站里避暑。
直到现在,很多父母辈的思想还停留在那个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记忆里,不愿走出来。尤其是那些从贫困地区打拼出来的父母。
节约是需要的,但是这种节约不应该以降低生活水平为代价。与其被“节俭”织出的网牢牢困住,还不如思考怎么让晚年生活过得更有滋味一点儿。
与其节约出来那几度电,不如还自己一个敞亮的屋子,在这样的家里感觉会舒服很多;与其把新买的衣服收起来不穿,不如早拆开早享受,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的;与其把家弄成垃圾堆,不如拾掇拾掇,学学时兴的“断舍离”收纳哲学,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环境里,这样心情也舒畅一些。
我爸妈身体不好,我和先生专门把他们接到我家来调养,他们总是吃剩的饭菜,我常常偷偷将其倒掉,还引发了许多口舌之争。把他们压箱底的衣服找出来给他们穿,还偷偷把家里不用的东西及时扔掉,不然我家的新房子也会变成垃圾堆。
我的父母都已经七十岁了,到了古稀之年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曲江二首》中有一句为“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是说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在古代是很少见的。
不过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已经大大延长,目前中国人均寿命77岁,北京、上海的均已超过八十岁,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也并不再像古代那样稀少。
我希望父母能够多活一些年,更希望他们能够有质量地生活,健康地生活。可惜他们长年累月地吃剩饭剩菜,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了代谢性疾病,现在就长期往医院跑,不停地做手术,大把地吃药,生活不能自理,质量已经变得很低了。
父母的这种节俭行为让人窒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值得。不过,我们还是要宽容他们、理解他们,无怨无悔地对他们尽孝。善待今天他们,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今天我们善待他们的举动,就是明天儿女善待我们的修为。现在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过度节俭的父母吃好穿好,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感到舒心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