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著名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讲国学之艺术思想的最高峰——古之欲明

著名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讲国学之艺术思想的最高峰——古之欲明

作者: 京南文艺 | 来源:发表于2022-09-30 08:46 被阅读0次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杨秀和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杨秀和老师曾在《中华志愿者》、《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杂志发表作品,2021年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杨秀和教授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是一直往前推,最先在哪里,从最后推到最先。这里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是我们的总目标,包括自明其明德,也包括使天下之人都能明其明德。先从治国开始,然后治国先从齐家开始,齐家从修身开始,修身从正心开始,正心从诚意开始,诚意从致知开始,而致知就是在格物的功夫。这个先后次序、本末终始,给我们显示得很清楚。我们来看朱夫子的解释,朱夫子说,「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所以不仅是自己明其明德,恢复自己自性的性德,而且能够让天下人也都能恢复性德,都能止于至善,这是学习圣学的目标。它不是小乘,是大乘,自度度人。『先治其国』,这个治在古代音是念持,先治(音持)其国,做动词来讲,就是治理好这个国家。但是现在,像朱夫子也都建议,像大学,古音是念太学,他也建议改用现代音,大学。那我们现在都念治,治国,就不念治(音持)国,那也改成现代音比较容易让人理解。所以治国先齐家,齐家先修身,修身先正心。底下朱夫子说,「心者,身之所主也」,我们的身由心做主宰,所以身体的造作,它的善恶就是因为心里有善恶。心善,所做的皆善;心恶,所做的皆恶,心是主宰。所以修身先要正心,正心先要诚意。

      朱夫子解释诚意说,「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什么叫诚?你心实了,就是踏实。曾国藩先生曾经为诚字下了个定义,说「一念不生是谓诚」。也就是说心里面还有念头,还有很多妄念,这个心就不诚、不实,它心是飘动的,是浮躁的;这个心没有浮躁、没有妄动,它就实,这就是诚。意者,意是意念,心之所发,就是我们的念头。我们能做到一念,而不生其它妄念,这叫一念不生。所以实其心之所发,就是把我们的念头归一。底下讲,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归一到哪里?归一到善上。这个善,儒家也讲要执着于善,跟这里讲的一于善,就是这个道理,就是我这个念头归一到善法上。佛家《十善业道经》里面有同样的说法,经上讲,「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段经文解释「一于善」,是最好的解释。这个一,不是说没有,有。而这个一是什么?是善。而且昼夜常念善,念善是心善;思惟善是思想善;观察善是我们的行为善,不容得毫分不善夹杂在我们的心念当中,这叫一于善,万念归一。

      止于至善,先从念头归一在善上,不仅是在当众的场合你能做到善言善行,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慎独,不能自欺。如果在没人看见的地方,暗室屋漏当中就放肆,心里面会起很多歹念,甚至会造作恶行,那是自欺,不仅不能够明其明德,意也不能诚,就是心不诚。古人讲,这《大学》上的话,「诚于中,形于外」,内心有了诚意,外表的样子自然就能显露出来。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一看,他能看出来你的心、你的意念是不是真诚。这种真诚的意念要在平时细密的省察、改过这里养成,就是此地《大学》讲的要慎独,不能自欺。

      下面朱夫子讲致知,「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这个致,朱夫子解释叫推极;知是知识。推极我的知识而到达无所不知的地步。这种说法咋听起来确实很好,让我们能做到无所不知,这个境界很高。能不能做到?你看我们现在科学很发达,科学家研究地球、研究太空、研究量子力学,知道的比古人多得太多,很多朱夫子都不知道的,现在科学家都知道,朱夫子显然他没有到达致知,按照他的意思说。现在科学家有没有能达到致知?当然还没有。而且知道的愈多,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愈多,你有所知,当然就有所不知,你所知的愈多,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愈多。

      所以要真的到无所不知的地步,才能够说上是致知(而后诚意,而后才能正心,而后才能修身),那么我想恐怕这历史上你找不出几个人。谁能说他自己无所不知?释迦牟尼佛可以。孔子呢?孔子还不行,你看孔老夫子曾经遇到两个小儿辩日,问的问题夫子也回答不出来,圣人也有所不知。所以朱夫子这个解释显然不正确。如果说真的到无所不知才能够诚意,心地才真诚,那没有一个人是真诚。可是我们确实也看到,很多不识字的老太太,她们非常真诚、非常善良,真正看到她有诚意,她不会自欺、不会欺人。那你怎么解释?她是什么都不知,可是她能做到诚意,她能做到正心,她能做到修身。因此,致知不是朱夫子的这个讲法。

      格物,朱夫子解释什么?「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他解释格物,物是跟事合在一起讲。他的格是讲至,就是到圆满。所以格物是讲穷至事物之理,就是把事物的理都弄得明白,而且通达明了、圆满的领悟事物之理。使得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能够使这个理一分一毫都没有不明的,到极处了,这叫格物。这种说法也很难让人去力行,我对很多事物的道理不明了,那我格物做不到,致知也做不到,诚意、正心就别说了。所以朱夫子这个解释确实没有圆满。他讲到,「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叫八目,三纲加上这八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它包括自明其明德,也包括令天下人明其明德。讲这个欲字,古之欲,古是古人,古人是指什么人?圣人。成就的圣人都是这么修学的。孔夫子当时所说的古人指的是谁?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这一类的人物。他们都欲明明德于天下,这个欲字是表示他有这个愿望。所以古人讲,「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你要入道,用我们这个经文来讲,是你入大学之道,最重要的要门,你入门是什么?发心,你发起想要明明德于天下的心,这个是先要做的,先立志,然后才能修行。修行急务,修行之前先做的立愿,你能发大愿。所以欲明明德于天下,这就是大愿。愿一立,则众生可度,心一发,则佛道堪成。佛家讲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发愿,就是此地讲的欲明明德于天下。这里的天下,我们不要把它拘束到地球这个小地方,它是涵盖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如果要解释这个天下,我们也可以有个新解,什么是天下?天是自然,代表自性,《中庸》里面讲的「天命之谓性」,这个天是指自性。下是什么?出生的意思,自性所变现的,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天下是这么个讲法,这跟佛家讲的相应。

      识,唯识家讲八识。八识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前面六识,再加上末那识,再加上阿赖耶识,这八识。前面六识是跟外面六尘境界相接,眼与色接连在一起,眼见色;耳跟声音接连在一起,耳闻声;鼻与香接连在一起,鼻嗅香;舌尝味;身触物;意念法,这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就产生了分别执着,这叫六识。第七识叫做末那识,它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叫染污,所以叫染污意,这个染污就是执着,执着我,就是这个身体是我;执着外面的一切境界是法,我执、法执,第七识也叫意根。还有第八识是阿赖耶识,这也是梵文,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叫含藏,就是藏下前面七识所留下的种子。这种子实际上是印象,佛法称为业,业习种子藏在第八识里面,凡夫用的是这八识。而圣人,这个圣人是出世间的圣人,不仅出世间,出十法界,他们能够转识成智,他们不用识了,他们是用智慧,也就是他们只有用真心,不用妄心,妄心就是识,所谓转八识成四智。这四智是哪四种智慧?首先转前面五识(眼耳鼻舌身这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识意识是分别,分别转成妙观察;转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是执着,转成平等性智,不执着,平等;转第八识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阿赖耶识是含藏,现在它不含藏,像大圆镜一样,见到物就照,照得清清楚楚,但是不落印象。照了之后,物去镜空,恢复自己本有的清净周遍的真心。这是讲正心、诚意、致知讲到极处。所以什么是正心?把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这个心才正。这个心是什么心?真心,不是用妄心,用妄心就不正,把妄心转成真心,这就正其心了。

      『诚其意』,这个意是讲意根,就是执着,原来是执着,执着就不诚,不真诚。执着的现象是什么?感情用事。譬如说你喜欢他,你对他就很好;你要是讨厌他,你对他就不好,不平等。这个意就不诚,不真诚,为什么不真诚?因为它会变。常常看到男人和女人刚刚结婚的时候,爱得不得了,可是过了几年闹离婚,你说他的心是真的吗,他的意是诚的吗?他不诚。为什么?因为他会变化。结婚的时候互相的爱慕,所以互相关怀照顾。过了几年以后,心就变了,甚至看到对方都厌烦,所以就离婚了。所以当初爱他的时候,这个意也不诚,离婚的时候这个意也不诚,为什么?因为有爱憎的心,爱憎的心是执着,是情执的,感情用事。用感情来做事这就不真,应该用理智。用理智,这就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这个意就诚了。那要怎么样转?把内心里的爱憎去掉、好恶去掉,这就能够平等。

      『致其知』,是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第六识是分别,是意识,我们判断事情是用意识,用这个意识来思考、来推理、来研究。这种分别能不能够真正看到和领悟到真相?不行,为什么?因为心有分别就有障碍,就有限制,就不能通。现在把分别转成妙观察,就是不用分别。譬如说看见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不要去分别它是好还是坏。你知不知道它是好是坏?知道,你有妙观察智,但是你不要落那个好坏的一边,不要起好坏的这些念头。我们凡夫往往不行,一遇到事物马上起一个分别心,判断它是好的是丑的、是善的是恶的、是黑的是白的,等等。然后在这分别的基础上再加上执着,好的我就要,坏的我就不要;善的我就喜欢,恶的我就讨厌,等等。全落到分别执着上,致知、诚意、正心全没有。所以把分别放下,我们自性中的良知、智慧就现前,这是所谓妙观察。

      致知在格物。格是讲你用智慧来观察,就看到了宇宙的真相,物是什么?就是指的宇宙万事万物。所以「格物者,作唯心识观,了知天下国家、根身器界,皆是自心中所现物,心外别无他物也」。这讲的格物,在佛法里面称为唯心识观,这个观是观念,这里是正确的观念,格是讲的正确的观念。看这个宇宙怎么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宇宙的真相,这是正确的宇宙观。现在的科学家他们用数学来推断,通过望远镜来观察、来分析,对于宇宙的由来还是模模糊糊,提出了不少的理论。有的理论已经被推翻,有的理论还没有被推翻,只好接受。譬如说现在最令人接受的是「宇宙大爆炸」这个理论,说宇宙是怎么来的?是从最初的一个小原点爆炸爆出来的,然后它不断的膨胀,变成我们现前的宇宙。这种理论,好像符合我们现在所观察的宇宙现象,因为我们发现宇宙还在不断的膨胀。它现在不断的膨胀,估计是从最初的一个点膨胀出来的,他是这么推断。但是有很多现象也解释不通,总不能够让人满意、接受。

      为什么科学家没办法看到宇宙的真相?他只能用猜测,只能用推理,只能用数学模型这个简单的工具。数学的思惟是一种线性的思惟,西方国家的所谓科学研究用的思惟都是直线型的,他用这个逻辑一层一层的分析下去。东方人的思惟是圆周的思惟,是圆融的,像一个圆,每一点它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圆融。而直线上的点就不是,它要么就是起点,要么就是终点。所以他们推断宇宙的由来,有个起点也必然有个终点,线性。这个思惟本身就有问题,为什么?《大学》里面讲的,它缺乏致知、诚意、正心。什么叫致知?转第六识分别为妙观察。什么叫诚意?转第七识执着为平等性。正心是转第八识含藏印象为大圆镜智。就是你要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才能够见到事实真相。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你说他是不是用妄想分别执着?他用思考、用研究、用推理,这都是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不能见真正的真相。真相叫道,连老子都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现在科学家所做的研究都是在可道、可名上用功,不能见到真道、常道。所以连我们的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都曾经说过,未来科学的发展要依赖佛教。这真的是很智慧的话语,他知道佛教里讲的宇宙真相是圆满的,对科学确实有指导作用。

      这里讲的格物是直接让我们用正确的宇宙观,这里讲的唯心识观。宇宙怎么来的?不是大爆炸变出来的,是心中所现物,这个心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每个人的真心都是相同的,是一不是二。真心上讲,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同体的,同一个心体。这个心没有形相,它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但是你不能说它没有,它确实能起作用,这个作用就是能现,现出天下国家、根身器界。天下讲世界,我们的星球,宇宙里无量无边的星球,所以有无量无边的天下。每一个天下里面又有很多国家,国里面也有家,家是由人组成的,人有根、身,根是六根,这讲我们身上的器官。这个器界是讲我们的物质环境,还有精神的境界,都包括在里面。所以宇宙一切物质世界、精神世界,都是我们真心所现的物,没有一样不是心变现的。心外没有他物,所有的物都是心中所现。所以这个心真叫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它是尽法界虚空界,整个宇宙就是这个心,心外无物。这种宇宙观念就是正确的,佛法里叫唯心识观,儒家叫格物。

      真正能够用这种观念,你就能明白,好人、坏人都是我心中所现的人,跟我是一体。我也是心中所现的,他也是心中所现的,我跟他同一个源头,同一个本体,一体的。好人、坏人也是一体,而且他不是你心外的人,全是你心中的人,心中所现物,你的心好就变现出好人,你的心坏就变出坏人。其实外面的人哪有好丑?境缘无好丑,好丑在自心,全是你心中变现的。你有这种观念你就能转,转什么?转识成智。你看,你知道好人坏人都是我心中所现物,那么你就不要去分别好坏,你就能转第六识分别为妙观察智,你就致知了。你能够不执着,对好人坏人,这个人对我好,我就很爱他;那个人对我不好,我就很憎恶他,这是执着。要知道你用的这个爱憎的心是妄心,真心里面没有的,没有这个爱憎,你放下爱憎,看人就平等,这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所以最重要的是转第六、第七识,就是放下分别、执着。只要第六、第七识转了,其它的六个识,一到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第八识也能转成大圆镜智,一转一切转,有一个没转,哪个都没转。所以有正确的宇宙观之后,你的那些烦恼妄想、分别执着就转了。

      《大学》里面,后面有讲到这两个名相,自谦、慎独都是讲什么?自己对境界要负责任,一切法都由心想生。所以圣人能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遇到有困难、有障碍,这个困难障碍不是外头来的,全是我内心中不圆满的这些念头产生的、变现的,所以只要能够修心就行。修心之后,心内的恶去掉、心内的善保留,外面的境界就好了。所以《大学》教我们,你想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用从外头下手,只要自己能够努力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行。里头改了,心改了,外面境界跟着改,这个境界就是你心的一个反映。所以格物落实到我们的日常行为,怎么个格物法?就是这里讲的,力去内心之恶,力行心内之善,断恶修善。格就是像格斗一样,把内心的恶给格除干净,剩下的都是善,这叫格物。

      所以下手方便处,我们师父上人常讲,落实《弟子规》。《弟子规》教你什么?规矩。这些规矩是不是圣贤人看见我们不遵守纪律、调皮捣蛋,拿这些规矩来规范我们,让我们听话,是不是这样?这样理解就错了。这些规矩不是圣贤人自己定的,它完全是我们心内之善,是自性的性德。我们现在性德失掉,就是明德不明了,怎么办?要用规矩,不遵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一开始学,循规蹈矩,守礼循义,老老实实按照《弟子规》来修学。

      这个规矩,儒释道三家都非常讲究。儒家讲礼,佛家讲戒,这都是规矩。而这些规矩其实都相同,其目的没有别的,都是帮助我们断恶修善、回归本性。所以师父上人要我们落实三个根,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这都是帮助我们断恶修善。原来我们都有很深重的恶习气,用这些规矩来慢慢去除我们的恶习气。不从这里下手,我们圣贤之道不可能成就。学了《大学》,如果没有《弟子规》的基础,大学之道只是空谈;佛法里你要学了《华严经》,这是佛法讲的经中之王,但是没有十善业道,也是空谈;道家里《道德经》玄奥,你怎么能够证道?必须先从《太上感应篇》因果下手,明信因果,断恶修善,这《道德经》就不是玄谈。

      讲到格物致知,可以说在历史上总有不同的见解。朱熹朱夫子讲格物致知是格尽物之理,推广我的知识,这叫做格物致知。这是什么?从心外去求法。另一派的儒家的学说,以王阳明先生做代表,他讲格物致知跟朱熹就不一样,可以说他们两者在历史上是两个代表。王阳明先生,我先给做个介绍,这是位大学问家,是明朝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他不仅是精通儒释道,而且也能够带兵打仗,这是历史上罕见的全能的大儒。他的原名叫王守仁,号阳明,浙江人,出生在一四七二年,在朱熹以后两百多年。他出身是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的远祖是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他的父亲是状元,状元出身,当过吏部尚书。

      根据王阳明的年谱记载,他出生有段很有意思的经历。就是他出生前夕,他的祖母梦到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之后王阳明就刚好出生,所以给他起了名字叫王云,就是表示他是云端下来的。结果他出生之后,到五岁还不会讲话,这也是罕见的。结果有一天,有位高僧经过,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这个意思就是说,很可惜他的名字叫王云,这个云把他出生的秘密给道破了。

      他的祖父听到之后就有所醒悟,大概不要把这个出生秘密道破,于是改名叫守仁,叫王守仁,然后他就开始说话了。等到他十岁的时候,他父亲就高中状元。王阳明跟他父亲到京城去,路经金山寺,他父亲跟朋友们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作一首诗,以金山寺为题。大家就在苦思冥想作诗,包括他的父亲当状元的,还没想出来,结果王阳明这个时候才十岁,他就抢先一步念了一首诗,这首诗讲,「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这首诗一出来,四座之人听到之后无不惊叹,十岁的孩子竟然有这样深厚的文化素养。后来王阳明考上进士,也做了大官,还能够行兵打仗,可以说为明朝也是建功立业。

      他有一段轶事很有意思,这是他在五十岁那年,又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去参观。他到了这个寺里面,就走到一个房子门口,觉得这房子很熟悉,就想请出家人把这房门打开,他觉得好像以前曾经住过这里。出家人就告诉他说,这个寺院你什么地方都能去,唯独这个房子里头你不能去看,为什么?说这个房子里面,是五十年前我们寺院的老和尚在这里圆寂,他圆寂以后肉身还没有坏,还坐在里面,保留得好好的,所以我们不能让别人进去看,以免导致损坏。王阳明他当时是很有名望的人,他一定要求进去看,搞到最后没法,这法师只好让他进去看。结果他进去一看,果然见到一位老和尚,已经盘腿坐化,坐在那里很庄严。

      他看到这个样子好像很熟悉,又看到这个房屋里的一切的物品、摆设,他自己都好像很熟悉。然后看到墙上,竟然有这老和尚在临终前写下的遗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去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这首诗写什么?说五十年后有个人叫王阳明,他推门进来,开门进来的人是谁?就是当年闭门的人,就是这位老和尚。原来是这老和尚他去世前,他就知道自己来世便是王阳明。所以说精灵,就是我们的灵魂去了之后现在又回来了,我们方才相信禅门里面讲的不坏身。什么身不坏?法身不坏,灵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不会随着我们身体的变化、死亡,而变化和泯灭。现在不是又来了吗?换了个身体而已。

      从这些生平的事迹,我们也能够看到王阳明不是普通人,前生是大修行人,修到这么好的功夫了,不仅是预知时至,知道来世自己叫什么名字。可惜他这生又迷了,这是佛法里讲的「隔阴之迷」,一投胎转世他就迷惑,忘记了前生这些事情。但是毕竟是他有很深的功底,所以学得很快,成就大学问。他对于《大学》的解释,他有一篇著作叫「大学问」,是他的代表著作之一,里面反映出他的哲学理念,跟佛法非常相似,我们用他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来学习。

      2011年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编写《海淀诗词》一部,2013编写《晓阳书画》一部,中国邮政《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更筑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中集邮》三部。2014年畅春斋主杨秀和在瀚海当代拍卖会一副价格以13000元成交,2015年瀚海当代拍卖一副价格以23000元成交。

      2015年3月15日,在珠海市参与义卖,三尺大公鸡价格4000元,四尺对开四字吉祥语价格10000元。杨秀和书法作品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喜爱,上百幅作品在瀚海0起价拍卖中,进入全国20各省市爱好者收藏家收藏。杨秀和一部分作品,被日本、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际友人和老舍茶馆及企业家所收藏。

      畅春斋主杨秀和是当代隶书名家,他的隶书被誉为当代枯枝体隶书名家,可以说杨秀和把隶书写到了精致程度,并且在书法风格上也自成一体,是在继承中以所发展的。他出版了很多部书法学习的专著和书籍,为普及书法教育、学习书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对于杨秀和的书法作品来说,很多搞书法的人也有不同看法,但无可否认杨秀和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当代书法大家。

      畅春斋主杨秀和是当代著名书法名家、画家,杨秀和的书法作品,如果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来说,价格一般都在3万元左右。2018年春,杨秀和经写了八个字“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在保利拍卖行上拍卖,规格是四尺整张,估价是15000元,最终成拍价格是8万元。一般情况下,杨秀和每平尺书法润格在3000元,但个别精品每平尺润格可能达到1万元以上。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中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中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笔墨横姿、笔力劲挺、笔力险劲、笔酣墨饱。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春蚓秋蛇、笔精墨妙、笔走龙蛇、笔扫千军。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笔老墨秀、一字见心、丁真楷草、丁真永草。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下笔风雷、大气磅礴。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气韵生动、气韵流畅、风格秀媚、风姿多变。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凤泊鸾漂、凤舞龙飞、凤翥鸾回、平和畅达……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如行云流水,落笔似云烟。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又归于虚旷。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中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铁书银钩,冠绝古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著名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讲国学之艺术思想的最高峰——古之欲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gc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