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吴贤华、尹霞两位老师一起去洪山一小,与第三批荆楚教育名家培养对象施蓓老师做一个深度汇谈。
一到学校,施老师就讲起了昨天跟孩子们以“童话故事”为主题庆祝六一的场景,她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每个细节,眼睛里放着光,这是一位真爱孩子的老师!
施老师又跟我们交流了她倡导情趣带班的初衷与目前的工作现状。她说,对她教育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罗素《幸福之路》。罗素的思想让她有了不一样的视角,让她静下心来做教育,找到每一件琐事的情趣点。比如,有些孩子不喜欢吃虾子,你猜施老师怎么引导学生?她对孩子们说:我们来看看谁能够完美剥下虾子的壳?你看,剥了壳,虾子自然就进了孩子的嘴巴里。没有去说教,悄悄转移注意力,目标就实现了。
她具有乐观的解释风格,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只要她愿意,她一定能够从中找到积极的一面去影响孩子,感化孩子。这就是施老师所追求的找到每一件琐事的情趣点。
我认为,她的教育主张里凸显了三点:
充分地劳作:享受平凡生活的乐趣
自由地创造:了解充满可能的未来
真实地体验:展现生命在场的力量
施老师的育人特别注重从日常生活入手,回到事物本身,保持一种现象学的生活态度,这是卓越教师独有的机智与敏感。
欣赏一篇她的叙事《渴》
一次,学校突然停水,几个家长打电话托我买水给孩子,从这几个家长的话中,我才知道,许多孩子已经打电话向家长诉苦,要求家长送水“救急”了,来不了的家长就只有向老师求助了。
才停水了两个小时,孩子们就受不了吗?一部分孩子想方设法获得了饮用水,一部分人被老师劝慰暂时安静下来。有两个孩子表情呆滞,隔几秒钟就念叨:“渴死了,我要喝水!”我试图用有趣的美术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看着他俩动笔画起来,我刚在心里默默为自己叫好,其中一个抬头望着我认真又无奈地说:“我没有一刻觉得自己不渴的!”,另一个一边动着手上的笔,头也不抬地咕隆着:“我想喝水!”
听着这样的话语,我的脑袋里瞬间闪过一些令人担忧的画面:孩子困在电梯里······掉入深坑······被地震震倒的房屋埋在地下······然后因为无法忍受干渴生命飞快地流逝!我被想象中的景象吓得一颤。我又突然想起自己为了科学育儿曾经读过的书,几个月添辅食,几小时要喂水·······写得细致入微。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固然很好,但也应该有多次的打破规律的生活来教会孩子适应变化的环境。
就因为两个多小时的渴我们就要花去很多时间,放下手头的学习和工作,闹哄哄地求水,啥也做不了了吗?
我当着同学们的面把自己的水瓶放到教室前柜上,先给孩子们一颗定心丸:据说人不喝水3-7天才会危及生命。我们今天十来个小时不喝水应该没有大碍。
“我们从小生活在没渴没饿就有父母催吃催喝的环境中,我们从来不知道干渴是怎么回事,我们从来体会不到这个世界缺水地区的人们怎么生活的,我们不知道地震灾区的小朋友忍饥挨渴是什么滋味,今天我们就有机会体验一回了。”
抱着半瓶水的孩子、刚从父母手上接过的有整瓶水的孩子,陆陆续续地把水瓶放到了教室前面,和没有水的同学一起加入体验。
“现在你的喉咙有什么感觉?口腔、舌头有什么感觉?身体其他地方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吗?”
教室里大家踊跃地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
“随着缺水时间越长的,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你想知道是怎样的吗?请同学注意观察:缺水时身体的感受,心里的想法,你怎样对待这样的感觉——请如实记录下来。”。
那种缺水的躁动平息下来。
课间总有孩子们会兴奋地告诉我他此刻的感受。我笑了,因为那种喉咙冒烟的感觉也变成难得得到的美妙知识了。大多数孩子不再纠结口渴不渴,而是该干嘛就干嘛。
下午托管时,我们小结这个话题时,我听到了令人激动的声音——
有个孩子说想起了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他通过想象可以解渴。
有孩子说,舔上下颚就会有口水,过一会儿吞一口口水,觉得蛮解渴的。
这样下来,一直到放学,孩子们和我没有喝一口水。
放学的时候,我祝贺他们有了新鲜的体验,有了应对干渴的独门武器,期待他们的真实又具体生动的日记。
一位有心的妈妈在班群里这样留言:——今天下午非非、凡凡(一对双胞胎儿子)从学校里打电话回来说,学校停水了,他们早上没带水,现在好热又好渴,让我送点水给他们喝。我当时有点不情愿,但听到他们在电话里再次呼救的声音时,我心软了,就送了两瓶水到学校。自己还觉得这次的“母爱”表现得还不错呢!
他们俩回家后了,却看到他们的水原封未动,还没有喝,我觉得奇怪,便问他们,他们回答说:“施老师要趁这次停水的机会,让我们体会一下地震灾区小朋友几天没吃没喝的感受。学习一下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学习的精神。”我听了以后惭愧得无地自容。我那自以为是的“母爱”其实是一种过份的“溺爱”,我只知道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却不知道让孩子在应对困难中自己学会成长。
当我们一起去认识困难带给我们的感受,难受就悄悄地溜走了,困难呢?不知被塞到哪个角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