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西方哲学家谈幸福观

西方哲学家谈幸福观

作者: 兔子老鼠马 | 来源:发表于2022-07-03 22:56 被阅读0次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基于对幸福的不同理解,西方哲学史上有两种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即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

    理性主义幸福观强调理性的作用,主张抑制欲望,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上的幸福。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等人。

    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人的自然欲望,贬低理性的作用,主张在感官的快乐体验中享受生活。代表人物有德莫克利特,伊壁鸠鲁,卢克来修,霍布斯,爱尔维修,边沁等人。

    马斯洛在两大派别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的努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苏格拉底的幸福观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表述了一个理想国家中的幸福观,“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在理想城邦的建造中,教育和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有了正义的品质。才能够获得心灵的健康状态。

    他认为最善良的人和最正义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最恶的和最不正义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柏拉图的幸福观

    柏拉图认为幸福是可以赋予人的终极完美。他研究了四种让人羡慕的事情。就是理论的美德,审慎的美德,德行和实践的技艺。这些事情之所以让人羡慕,就在于它构成了人的完美性。这些事情本身不是幸福的,但是我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感到幸福。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观点,也认为幸福的人是有德性的人,幸福的人是至善的追求者,幸福的人是正义的人,幸福的人是能够节制的人,当然,幸福也需要灵魂的转向。虽然真正的幸福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但是呢,我们要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因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和谐状态。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幸福是终极目标。他说:每种记忆、每种学科或者每个经过思考的行为和志趣,都是以善为目的的。只有幸福才有资格被称为绝对最后的,我们永远只为了它本身而选择它。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后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搞清楚幸福的性质,必须首先回答人的功能。世间万物都有功能,只有理性是人独有的。当然,理性也有被动和主动两种情况,人类的善应该是心灵合乎德行的活动。假如德行不止一种,那么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合于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行的活动,因为至善就是幸福,所以幸福就是心灵和与完全德行的现实活动。

    幸福既然是合于德行的活动,那么什么是德行呢?德行包括理智的德行和道德的德行。比如智慧,理解,明智是理智的德行,宽大和节制是道德的德行。要获得幸福,必须让自己的德行合乎正义。德行可以用来调适情感和行为。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避免过度和过犹不及两个极端,要奉行中庸之道,才容易获得幸福。在这一点上和中国古代先贤的看法是一致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把握,也有适合不适合的问题。所以要想获得幸福,还需要亲自实践,付出行动。只有在德行指引下的理性行为,才能让我们获得幸福。我们只是躺在那里做白日梦,幸福应该不会降临。

    当然,幸福还需要我们做许多高尚的事情,需要有朋友的帮忙,需要一定的财富,一定的权利才能够做到。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幸福指数在一定程度和财富成正相关,只有超过一定的数额之后才没有关联。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点有崇高的道德性,也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利于让人们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增强智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然现实生活中可能有些幸福和德行是没有关系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说,幸福对于儿童来说不是现实的东西,只是一种希望。但我们说饥饿的婴儿和妈妈的乳汁难道不是幸福?把面包给一个饥饿的人,他会体会到幸福,无论这个人是不是有德行。

    所以亚里士多德是教人们奉行什么原则做人做事才能成为终生获得最大幸福的人。

    伊壁鸠鲁的幸福观

    伊壁鸠鲁,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曾在雅典创办学园。他主张人应该按是否有利于肉体健康和灵魂平静而自由的去寻找和享受人间的快乐,所以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他说幸福生活是我们的天生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高目标是得到快乐,判断善的标准就是感觉。

    当然说快乐是终极目标,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享受的快乐,而是指身体没有痛苦,也没有灵魂的纷扰。

    他认为一个人要获得快乐,必须摆脱偏见,学习自然规律,学习哲学。哲学的目标是追求人的幸福,青年人,老年人都应该学哲学。

    当然,人们对于神鬼和死亡的恐惧可能会减少真正的快乐。伊壁鸠鲁认为神不管人间的具体事儿,人死后灵魂也消散了,因此人不用害怕神鬼,也就是说是死对于我们是无干的。

    伊壁鸠鲁还主张把物质愿望减少到最低限度,过简朴的物质生活,才能使人感到安宁,感到幸福。而且也不要嫉妒他人,就会容易带来内心的不平静。他对幸福的定义奠定了人本主义幸福观的基础。

    他明确反对极端的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承认理性和美德对于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儿和亚里士多德是一致的。

    伊壁鸠鲁的幸福观会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既然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活着,那么人活着的意义就仅仅是为了活着。但我们知道,一个仅仅活着的人,如果没有追求,没有价值,人的创造性和潜能就发挥不出来,就很难获得存在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也很难获得幸福。

    笛卡尔的幸福观

    黑暗的中世纪,人们的生活完全受宗教神学思想控制,把感官快乐看成是可耻和有罪的,所以那个时候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衡量一切善恶是非的标准。

    笛卡尔的哲学经常就瓶装新酒,笛卡尔提到过哲学可以“提供的获得至高无上幸福的方法。”他认为幸福的生活是顺应自身本性的生活,幸福生活建立在正确而可靠的判断之上。

    笛卡尔认为幸福不是至善,但幸福预设至善,并且幸福是至善的后果。享乐不仅仅是感官的快乐,而且应该体现为心灵的所有满足。

    笛卡尔不赞成幸福生活是德性的生活,他把幸福看作是德性的结果或奖赏。他给出幸福的定义是,生活即幸福,就是拥有完全满足与满意的心。他把可以带来幸福的东西分成两类,一类是不依赖于我们自己即依赖身体与外物的东西,比如荣誉,财富和健康。另一类是依赖于我们自己心灵的东西,比如德行和智慧。笛卡尔主张幸福就是心灵的满足,心灵满足是牢固的,唯一值得我们去追寻的,我们也不需要借助外部的帮助就能达成的。

    黑格尔的幸福观

    黑格尔是哲学上绕不过的一道坎,想了解哲学,不妨先看看黑格尔,这个自称要做哲学“终结者”的人。

    黑格尔首先反对了康德的物自体论,认为前人的哲学总是被后人推翻是有根本原因的,因为他们的观点是静的,而我要做出来的是动态的观点,是变化的,辩证论。

    这其中不是我们平时说的,一个事物有好的一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不好的一面,这容易形成诡辩。而康德的辩证是一种看透原因结果的洞察力,举个例子,因爱生恨,一个人还恨着,这份恨就代表着爱,是一种愤怒情绪,一种得不到渴望的爱的情绪,更可以看成恨的行为是对的不到爱的恐惧,而这是更深沉的爱。

    因此生活中我们总是去追求幸福,反过来我们是害怕受到伤害,恐惧压力,复杂多变的事物,他们会不断的影响我们,而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同时经历着压力,事态万变,以及伤害,两者结合成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使心态平和,安静看待事物,从过去到未来的综合来看,就能有幸福的不同感受。

    康德的幸福观

    康德认为,幸福就是对自己状态的满足,只要人们确信幸福的存在,期待幸福与追求幸福就是人的本性不可避免的。但幸福也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虽然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但人类从来不能确定。

    康德也认为,幸福和道德不能截然分开,是相互依存的,幸福必须以道德为前提,才有真正的价值。在康德看来,不能因为追求幸福而道德,而应该是以道德的完善而幸福,幸福必须以道德为前提,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这就提示我们要把幸福追求寄托在道德的范围内,既要体现人性自由,也要体现出人的尊严。虽然幸福是个人的事情,道德是社会的事情,但我们也要把个人和社会有机的统一起来,把自己的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统一起来,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马斯洛的幸福观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幸福是需要的满足。每个人都有基本的需要,只有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才会产生良好的,健康的状态,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是人一切行为的动机与幸福的源泉,人的幸福来自于需要的满足,没有需要的满足,既不能有生理健康的幸福,也不可能有精神健康的幸福。

    当然需要是分层次的,从低到高分为基本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幸福就是在需要的不断满足,不断升华过程中被体会到。

    对于一个饥饿的人,有一块面包就是幸福的。对于一个孤单的人,有几个知心好友就是幸福的。对于一个腰缠万贯的人,用钱帮助需要的人就是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能够完成的占少数,我们大多数在自我实现的路上。要想自我实现,需要具备很多优秀的品质。

    马斯洛通过对林肯,杰弗逊,爱因斯坦,罗斯福,斯宾诺莎等卓越人物的研究,总结出自我实现的人具备的共同品质。

    有洞察力,可预测未来。较少的受愿望,欲望,焦虑,恐惧的影响,较少受性格决定,不掺杂主观愿望和成见。

    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人际交往中流露真实情感,有足够的自信和安全感。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具有超人独立的特性和离群索居的需要。

    具有自主性和成长性动机。

    对周围保持好奇和欣赏力。

    能够感受到一种高峰体验。

    对人充满爱心。

    有深厚的友情。

    具有民主的精神,愿意向值得学习的人学习。

    区分手段与目的,强调目的,手段必须服从目的。

    富于创造性。

    富于哲理,有幽默感。

    不落俗套,也不盲目遵从。

    联系中国的哲学

    其实西方哲学史的这两类幸福,理性的可以叫做完善主义,认为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才是幸福,是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完善,但也不排斥快乐。而另一派就是快乐主义。就像伊壁鸠鲁所说,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中国哲学史来说,幸福是个现代汉语词汇。中国哲学家对幸福的看法,主要得看他们谈论人生境界的内容。

    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护好生命的本真状态,庄子还强调精神的自由,崇尚那种与造物者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贫乐道就是幸福。精神生活上是乐道,物质生活上是安贫。

    其实比较一下,他们的差异并不大,共同点都是众生命,轻功利,重精神,轻物质。

    快乐主义者约翰穆勒也说过,幸福就是快乐,但快乐是有质的区别,有层次高低的。一个人只有品尝过才知道哪种快乐质量更高。

    总之,幸福就是体现人价值观的一个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方哲学家谈幸福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hr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