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由于对婚姻的厌倦,突然想重温《围城》,正像一直传言的书里对婚姻的阐释:“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印象中钱钟书和杨绛伉俪情深,他夸她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不知道为何在围城里会有如此现实无奈的隐喻,我想理清这个结论产生的过程。当然,围城不是作者的自传,这个理论许是作者有感而发,并非对自身的影射。真正看进去了,才明了围城的隐喻其实是对方鸿渐的职业,爱情,婚姻,家庭的生动概括。
高中的时候读过围城,只零星地记得这本书幽默睿智的语言需要给我带来的快乐。而今重拾,我已为人师,为人母,竟觉得在某些地方与方鸿渐合二为一,也许这就是钱先生这本小说的经典之处吧。
方鸿渐是小说的中心人物,这个留学归来的“假博士”实在不讨人喜欢。他志大才疏又好高谈阔论,对感情优柔寡断,在生活上又全无用处。求学时买假文凭,求职时处处受限,一无是处,三份工作都由他人介绍和推荐。在情感方面,回国船上与鲍小姐调情,无疾而终后转而又与苏文纨暧昧不清,爱上唐小姐却不敢表白,最后被孙柔嘉苦心造就的爱情陷阱俘获。方鸿渐的人生充满了灰色,猥琐,无奈,尴尬……全不像印象中的民国知识分子,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国家重器,民族脊梁,像詹天佑,容闳,林微因,冰心……可正因为他不是完美和道德的典范,所以才像一个真实的人。每个读书人都能从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挣扎困惑矛盾恐惧中找到共鸣。正像钱钟书所说“他想写中国的某一类人物,而他们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孙柔嘉是方鸿渐的妻子,这个女性形象前后变化很大,可以说有点像张爱玲那种“参差对照”的写法。钱先生字里行间对她也免不了嘲讽和调侃。她家境中等,从小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庇护,具有城市女子的柔弱。她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在方鸿渐和辛媚面前,总是故意装出天真幼稚的样子。在李梅亭这样的外人面前,则处处表现得小心谨慎,乖巧懂事,让方鸿渐在心里对她讨厌不起来。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她最喜欢嚷嚷“我真想回家”。在三闾大学,她故意散播自己和陆子潇的传言,捏造父亲给自己的信逼迫方鸿渐确定两人的关系。方鸿渐与他订婚前,她毫无主见。和她订婚后,她却处处显得很有心计,所以使方鸿渐成功地钻进了“圈套”。可以说,她最擅长“围城”内外的钻营之计,却最终没有换来婚姻的幸福美满。
走进婚姻这座围城后,方鸿渐和孙柔嘉面对的更多是生活的平凡琐碎和家人的相处矛盾。孙柔嘉受不了方家父母顽固不化,妯娌之间的斗争。方鸿渐受不了保姆和孙的姑母的冷眼和指责。加之方鸿渐赚的钱没有孙柔嘉多且从报馆辞职无处可去,两人多次吵嘴冷战。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他们缺乏坚韧的爱情作为支柱吗?钱钟书有言: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按照方鸿渐所想,假如他们真的娶了心中所爱为妻,爱情在围城中也会消磨怠尽。
我觉得,他们两人的矛盾表面看上去外界是直接的导火索,其实质是两人的性格问题。方鸿渐懦弱无能,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给予孙柔嘉幸福,这从苏文纨对孙柔嘉的鄙视,姑母对方鸿渐横加指责就可以看出来。他自认清高,不懂人情世故,在职场上与他人格格不入,不懂周旋钻营,也无法促进家人和妻子的沟通,维护妻子家人之间的关系。订婚前孙柔嘉一直在伪装自己,结果后她强势的性格在真实的生活面前暴露无遗。她无法融入方鸿渐那老式的家庭,也无法给予方鸿渐尊严和满足。可以说,得到方鸿渐是她最大的成功,也是她最大的失败。
其实,浓烈的爱情进入围城之后真的会归于坟墓吗?我是不信的。假如足够爱,彼此足够尊重和理解包容,志趣相投,我想,势均力敌的爱情是可能长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