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微观层面的生命力遇到火红的川南高粱
好似血与骨开始联结,整个世界为之熏醉
一瓶高品质白酒的绿肥红瘦
君 知 否 ?
绿 肥
来自微观层面的得天独厚
对川黔交界处的二郎镇而言,北京、上海是偏远的,唯有赤水河是眼前真实的。
其他地方见不到的漫山储酒陶坛,掀起浓云后在这里俑立壮观;世间再无第二大的天然储酒洞群,拨开薄雾在这里酒香弥漫...
赤水河谷湿热无风、天然无污染的环境,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滋养酒香「精灵」。
千百年来,河谷微生物、河水微量有益元素生生不息,它们的慷慨在微观层面赐予郎酒一个得天独厚的世界。
世间爱酒之人仿佛形成了一个共识:出了赤水河茅台至二郎这40公里秘境,便酿不出顶级酱酒。
在这种环境里,郎酒人敬畏自然,从原料到美酒,从生产到储存,从工艺到工具,酿造着世间顶级美酒,崇尚科学,一丝不苟。
红 瘦
极尽严苛的「挑肥拣瘦」
郎酒人深知,川南特有的米红粱才是高品质白酒的灵魂。
对于这种可以触摸的图腾,郎酒人有着自己「挑肥拣瘦」的原则:颗粒饱满、色泽红润,没有农药残留者,才有资格踏上幻化为一滴滴高品质白酒的旅程。
每年盛夏,川南海拔1000米以上的大山上,你可以看到火焰般的艳红浸染整片山头。
看到这个场景,郎酒厂里的酿酒师们心里便踏实了起来,最佳酿酒时节已到,传承千年的酿酒盛事——重阳投粮得以开启。看着红彤彤的米红粱,守候他们的农户也看见了希望,只因郎酒说:「农户种多少,我们收多少!」
重阳投粮,只是酿造一瓶高品质酱酒的序曲,在它之后,还要经历9次蒸酿、8次发酵、7次取酒、经年洞藏、盘勾勾调。即使现代工艺如此发达,这种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纯手工工艺也不会变。
虽粒小皮厚,且难以咀嚼下咽,但高淀粉含量使米红粱从一开始便为酿酒而生。在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古蔺郎酒酿造技艺这个媒人「撮合」下,命中注定与微生物相遇。
晾 堂
绿肥与红瘦邂逅
步入酿酒车间,你会看到成片的米红粱原料或堆为小山、或铺为「棉被」,躺在晾堂的怀抱中。
堆积、摊晾是郎酒酱酒酿造工艺中不可或缺一环,也是微生物与米红粱「相亲」、并不断成就对方的节点。
酿酒工人们脚下的晾堂,看似寻常简单,实则匠心独运。
郎酒酿酒车间晾堂地面采用煤渣、矿石灰、紫红泥三种材料按一定比例经发酵老熟后铺成,当地人称之为三合土。这种三合土不仅吸水性好、透气性强,而且在表面形成一定的微孔和缝隙,增大糟醅与微生物接种的面积的同时,使得糟醅摊晾时更接地气。
历经一轮又一轮的生产过程,糟醅在晾堂中留下了丰富的营养成分,经过长期驯化的酿酒有益微生物在晾堂里大量生长繁殖,助力糟醅的健康发酵,也为米红粱的入池发酵做足了准备。
知否?知否?
他们在窖池相守
当你凝视窖池时,窖池里的生命也在凝视着你。
作为红粱幻化成酒的关键一「坑」,窖池过大或过小对酒质和产量都有较大影响。容量过大,入窖时糟醅压得紧,发酵效果差;容量过小,糟醅压力小、含氧量过大,发酵前期好氧微生物大量繁殖,消耗糟醅中糖分等营养物质,影响产出和质量。
知否?一口窖池造价近200万?
与寻常窖池不同,酱香型白酒的酿造讲究用「石窖」,苛求独特的条石。
为寻找这一条难得的石材,郎酒人不断采样、化验、实验、精选……最终采用了贵州赤水、元厚、泸州合江一带特有的红砂石。
这一带的红砂石硬度适中,二氧化硅含量高,常年在窖内酸性发酵环境下使用,不易被钙化产生白斑或脱落。同时红砂石吸水性、透气性好,表面质地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为糟醅糖化发酵留出喘息的空间。
红砂石资源稀缺,开采和运输成本较高,每一条红砂石成本接近3000元。整体算下来,建成一口郎酒石窖,需花费接近200万元的成本。
知否?不是所有的窖泥都是紫红泥
在这造价不菲的郎酒窖池底部,铺垫了约20公分的窖底泥。
二郎镇周边黄家沟、沙滩等地特有的紫红泥,具备粘性强、透气不透水等特点,经特殊工艺培植四个月以上,方才符合郎酒严苛的底泥要求。
这是郎酒多年总结得来的窖池黄金比例。有了20公分厚度的窖底泥与严苛精选的条石石材,每窖15吨左右恰到好处的红粱们看似质朴无华,在这一刻却饱含了无尽的生命力。
斑驳下,眨眼间,劣汰择优
花盛开,树繁茂,万物向荣
绿肥,来自微观层面的得天独厚。
红瘦,极尽严苛的「挑肥拣瘦」。
晾堂里,绿肥与红瘦邂逅。
知否?知否?他们在窖池相守。
只要将充满生命力的种子种下
对好品质的期待就始终都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