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抵是年少的执着和喜欢吧,让我对古代的亭台楼阁、青砖黛瓦充满了兴趣。
我与青砖、朱墙、黛瓦的一场约每每遇见,恨不能一头扎进去,不再出来了。
我与青砖、朱墙、黛瓦的一场约其实,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遗憾,就是没有在初二那年去天津的时候顺道去看看北京的故宫,看看那个承载了足够多故事的紫禁城。
那些气势恢宏的建筑群,那锁住了很多人青春的高大宫墙,一度成了那个还没有见过世界的年少的我的遗憾。
不过如今,我更多的是一种感谢。
感谢当年十四的自己,没有像很多游客一样随波逐流的去观赏它。
我私认为,那个时候的我,还不能懂得紫禁城的悠久、厚重和凄凉。
哪怕是如今的我,也仍不敢这么说的,但喜欢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年深月久,已经融进血肉里了。
所以,我把故宫往后放一放,等我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它的美,我再去认认真真的看待它。
眼下,我只要珍惜每一次的遇见就足够了。
我与青砖、朱墙、黛瓦的一场约这是我第几次去一个看起来很像旅游景点的学校了,我也记不清楚了。
说它是学校,其实它更像一个古代的私塾。
我遇见它,是真的真的真的充满惊讶的。
我与青砖、朱墙、黛瓦的一场约它的青砖黛瓦让我一次次的忍不住与之拍照。
像上一次我去西安,和陈先生骑着自行车在城墙上的那种感觉一样,青砖真的太有历史的厚重感了,总是让我想很用心的感受每一寸用青砖砌起来的城墙。
我与青砖、朱墙、黛瓦的一场约十月底的风,还带着些秋日里的暖意,我站在城墙上,略微俯视四周,呼吸着十三朝古都的空气,心中还是荡起了一阵阵涟漪。
八百里秦川,十三朝古都,三千年历史,五千年风雨,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2.
顺带说一说江南吧。
我很多次提及江南。
我生活在北方,说到底算是北方的一座小城吧,身上有北方人特有的爽朗和大大咧咧,也神奇的蕴含了南方人的温柔怯懦。
从初中初识那句诗词的时候,我就发现,我一见钟情,心有所属了。
那是初中学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的二十八个汉字,勾勒出的意境却让我无比神往。
后来又遇见了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
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这无疑又让我对江南多了一份喜欢,雨巷,湿答答的青石板,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水面上摇曳的乌篷船……
我与青砖、朱墙、黛瓦的一场约脑海此刻全是青砖黛瓦的江南建筑,不禁想起了方文山的歌词:
“篱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篱笆,芭蕉,木门,铜环,牵着我的心,把我带进了另一个世界。
我与青砖、朱墙、黛瓦的一场约后来我在南阳的医圣祠遇见芭蕉的时候,也满心惊喜的与之拍了照片。
仿佛我遇见他们,都是刻意的,因为我是专门买了门票去参观的,去欣赏的,是带着目的的。
我总是在想,以后我去每一座我想去的城市,看的一定是我想要了解的,想要看的,而不是旅游打卡景点,那没什么意思的。
旅行,是让你静下心来看自己的,如果出发的目的就不对的话,那最后收获到的东西也一定是局限的。
我与青砖、朱墙、黛瓦的一场约我和青砖、朱墙、黛瓦之间,有一场约定。
即便需要我用剩下的余生踏遍万水千山,我也仍相信会有一座城市慷慨为我亮整夜光,也总有一地故乡能容我所有。
人这一生,太过有限。
我们只能,尽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