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德,1978级学生。现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感染科副教授,广东省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院感委员会常委。2003年被任命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组成员之一,因在抗击非典型肺炎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抗非一等功”等。
勇闯生命的“雷区”
——记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邓子德
2003年的春天注定与往年不同,虽然一样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但一场“非典”突如其来,疯狂肆虐,令所有人始料不及。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这是一场生与死的抗衡,虽然没有战火硝烟的弥漫,没有枪林弹雨的呼啸,而需要付出的,除了精湛的医术外,更多的是一种大无畏的勇气,广博的爱心,甚至是自己宝贵的生命。
早在2002年12月11日上午,邓子德突然接到一个外出会诊任务,到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两个非常特别肺炎的病人。谁都没有料到,一场史无前例的历史事件此时已经拉开帷幕。邓子德,这位40岁的传染病学博士,此时作为一个并非可有可无的角色就这样走进了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成为广东抗非历史的全程见证人和直接参与者。在这次救治非典病人的过程中,他体会了身为传染病学专家、救治医生和罹病患者的三重感受。
悬壶济世百姓间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ICU里,躺着两位危重病人——45岁的庞先生和他的舅妈;此外,在普通病房里,还躺着发病稍晚的庞先生的太太、舅父和表妹。在此之前,佛山第一人民医院曾对庞先生等人进行过多种常规治疗,使用过多种抗生素,可是病人的肺炎症状没有丝毫减轻。
一位从广州赶来的医生紧皱着眉头,面色凝重,在给病人做了认真检查后,他又仔仔细细地翻阅着一叠叠厚厚的病历和一张张X光胸透片……这位年轻的医生正是邓子德,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病科的骨干力量,病人口中的好医生。
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说过:我愿尽我力之所能与判断力之所及,无论至于何处,遇男遇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人谋幸福……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也说过: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邓子德,这位湛江医学院(今广东医学院)的优秀毕业生,1985年来到省城广州的中山三院后,就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行医济世、悬壶百姓的奉献生涯。
在中大,不管是医院里的病人、同事,还是在校的医学生,无不对邓子德赞不绝口。作为一名专家,他仁心仁术,永远把病人当亲人,从来没有贫富贵贱远近之分;作为一名科室骨干,他任劳任怨,时刻把同事当手足,危险繁重的活他都抢着干;作为一名老师,他亲切贴心,总是把学生当骨肉,尽心尽力为学生排忧解难……医者父母心,而邓子德不单只是一位悬壶百姓间的仁者,更是一名勇闯“雷区”的智者。
为了战胜病魔和死亡,必须直面它们的威胁。感染病科的医生,工作强度之大,医疗任务之重,突发事故之急,传染疾病之危是常人所难以承受的。更何况邓子德作为感染病科的骨干专家,只要一声令下,就要随时奔波在不同的医院之间,面对更危急的患者,甚至面临生命的挑战。
就像现在,一个紧急任务,邓子德就从中山大学的传染病学讲台上被调到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反复仔细的检查,综合全面的诊断后,邓子德明晰果断地对病人的治疗工作提出几点意见:1、病人患的可能是病毒性肺炎,建议抗病毒治疗;2、用大剂量激素;3、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4、必须严密隔离,杜绝传染。
几天后,庞先生等人病情好转,大家都认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河源市、中山市,一个个类似病例接踵而至,一位位医护人员因受传染而倒下。紧急出诊的任务一个紧接一个,邓子德隐隐感觉到有一种不知名的邪恶东西在悄悄地兴风作浪。他认真查阅病历,积极调查研究,仔细听取其他专家意见,写成了关于这场病魔的报告。
不久,省卫生厅以邓子德起草的《省专家组关于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调查报告》为基础,形成一份发至广东境内各大医院的紧急红头文件,一场史无前例的“非典”阻击战爆发了。“非典”的突然侵扰打乱了广东人的生活节奏:疾病、死亡、怀疑、动摇、谣言、抢购接踵而来;一些全国性的会议临时通知不让广东派人参加,买好的飞机票只得退掉;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者无法获得签证,据说去了也得先进行隔离,或者挂上一个疫区的特有标记,就像一枚代表罪恶的红字。
突如其来的病魔使广州市各家医院面对的不仅是一次医术上的考验,更是一次医德素质的全面检查。几乎所有的危重“非典”病人都合并有细菌感染,死亡率很高,但医护人员抱定一个信念: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向极限挑战。1月31日,中山三院被指定为广州市收治“非典”病人的4家医院之一,早就见识过非典真面目的邓子德同感染病科另外15位优秀的医护人员被推至救治的第一线,大家一致推举邓子德为抢救治疗小组的组长。医院相信邓子德他们:“尽一切努力救活病人!”
仁者无畏搏激流
2003年大年三十晚上,千家万户灯火通明,其乐融融。邓子德正在岳父母家吃年饭。突然,医院来了个紧急电话,他二话没说,放下筷子就往外跑,整整跑了十多分钟,才瞅见一辆的士,他钻进车便催司机往医院飞驰。救治小组的成员迅速紧急集合,披甲上阵。
时间进入正月初一,病房里手机声此起彼伏,那是亲朋好友以手机短信方式给他们捎来新春问候,可是谁也没有顾得上看一眼。跟“非典”恶魔较劲,一分一秒都关系着人命。一连两例重症病人的抢救,直到凌晨3点钟才暂告一个段落。除夕夜,中山三院紧急救治组的专家们就是以这样的姿态告别了旧岁,迎接更严峻的新春大年。
才打个盹的功夫,电话又响了,第三名非典病人从中山二院转来。这是一个40岁左右的做海鲜批发生意的周姓患者,他持续高热,烦躁不安,一声接一声地剧烈咳嗽,一口接一口地咯血痰,呼吸十分困难,肺部X光片显示炎症有大片阴影,绝大部分肺野已经被病灶占据。
这样的病人,邓子德和救治组的其他专家都没见过,但是谁也没有畏惧退缩。他们按照传染病医疗常规进行防护,戴上口罩、帽子和手套,一些要近距离接触病人的医生、护士还特别戴上三重口罩。又一场激烈的生死抗争在分分秒秒间紧张地进行着。
下午4时多,病人缺氧情况更加严重,救治组当机立断,决定施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这是一场硬仗,要把管子插进病人的咽喉里,谈何容易!周先生如同一头被困的斗兽,把头拧来拧去,手舞腿蹬,邓子德和十几个同事只好一齐下手,按头,按手,按脚,撬喉咙……麻醉师手执导管,瞅准机会,迅速把导管插入,接上呼吸机。呼吸机接上了,没料到周先生竟然跟机器对抗起来。机器输出空气的时候,他偏偏不吸气而呼气,机器吸气时,他也吸气。救治室里的十几个医务人员还来不及到室外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一股带血的泡沫状痰液突然自下而上从插管喷出,红白色的液体在空中散开,自上而下洒落,邓子德等医护人员的头脸、身体全部被溅得斑斑点点。
救治小组的每个成员都知道自己身上粘的是什么,知道那一点一滴的液体里蕴藏着多少凶险的病毒,谁都明白应当马上离开现场进行全身消毒,但是没有一个人这样做。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时候决不能退却,只要一松手,撬开病人喉咙维持通气的仪器一旦松脱,病人很快就会因缺氧呼吸衰竭而死亡。他们马上给病人注射肌肉松弛剂,以打断其自主呼吸。在呼吸机的辅助下,周先生呼吸困难的症状得到改善。不久,他原本青紫的脸面、嘴唇和指尖逐渐红润起来了。直到晚上9时多,病人的呼吸才终于顺畅。
此时的广州虽然春寒料峭,千家万户祥和温馨。 救治小组的16名成员却大汗淋漓,筋疲力尽。 整整9个多小时,他们米水未沾牙。16份叫来的盒饭一直搁在病区办公室里,这时已经冰凉。这个周先生,原来就是先后传染了81人的有名 “超级传播者”!
回家的路上,邓子德觉得自己双腿像灌满了铅,步履异常沉重,上楼梯时,竟然要中途停下来喘息。回家躺下休息不到10分钟,电话又响,他又强撑起像散了架的躯体,用冷水洗洗脸,又走向救治第一线。
抢救一名小男孩时,邓子德发现自己很累,最早是两边胸部开始痛,发高烧,本来还想勉力支撑着继续工作,可是他一点力都没有了。当他在深夜再次回到家时,只觉得全身肌肉关节疼痛,浑身无力,同时畏寒、发热,盖两层棉被还直打哆嗦。第二天测量体温,40.6℃!
正是经过那整整9个多小时与“毒王”的亲密抢救接触,邓子德,这位广东省非典型肺炎专家指导小组的成员,最早与非典型肺炎打交道的传染病专家,全球第一例“非典”病例的发现者病倒了,然而他只是轻松地一笑:“我‘中招’了!”紧接着,救治组的同事们也一个个相继病倒,全都出现“非典”症状,无一幸免。
邓子德等一大批前线医护人员倒下了,倒得那么沉重,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健康向人们警示:这是一种新病毒,它具有比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任何一种病毒更强烈的传染性。
再战顽疾未言休
邓子德持续高烧,病情日益严重。他被转入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住进ICU室(重症监护室),一呆就是9天。这9天里他命悬一线,在死亡边缘奋力挣扎。这次,命运给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这位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白衣使者,这位救人无数的“非典”阻击手仍然坚守着他再熟悉不过的病房,不过换了个位置,他躺下了。此刻,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跟“非典”病魔展开另一种形式的生死较量。巨大的病痛时时折磨着他,这是一次更为残酷严峻的抗争,邓子德平静地说:“作为医生,我曾经目睹过很多次死亡的场面。20年来,我第一次体会到死亡来临的感觉。不过我不恐慌,神志很清醒,我知道我很缺氧,而每一个恐慌只会给身体带来更多的耗氧。”如此平淡,如此坦然,在危险真正降临到自己身上时,邓子德反而愈发镇定。“救死扶伤闯险关,艰辛历尽意未残,矢志从医言不悔,一朝为病更知难,他日还我强健体,再度悬壶百姓间。” 一首《医者无悔》,以诗言志,邓子德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心,横眉冷对如洪水猛兽般的“非典”病魔,这是一个勇者无畏的凯歌。
阳春三月,丽日蓝天。经过5 0多天的殊死抗争,邓子德终于从死亡线上走了过来。他对生命有了更多的领悟。从选择做一名传染病医生那天起,他就深知这份工作的危险性。经历过这样的磨难,他更加珍惜健康,更懂得患者的艰辛。康复后,他又马上回到一线,再次投身到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中山三院在救治“非典”病人的时候也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和经验,采取更严密、更有效的防护措施,参加一线救治的近百名医务人员,再无一人感染。
6月19日广东省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中山纪念堂举行,邓子德荣获一等功。面对争相采访报道的记者,邓子德一再谦虚地推辞,并建议多报道一下他的同事们,他说:“我太早倒下了,真正勇敢的是他们!”
生命需要爱惜,但是不能让它成为一种负担,不能让它成为难以承受之轻。生命不是全部,还有与它同在的需要,比如道义、比如责任、比如尊严。在感染、生命的抉择面前,邓子德以赤诚的心,和千千万万奋战在抗击“非典”前线的白衣战士一起,临危不惧,前赴后继,勇闯生命的“雷区”,用汗水与生命筑起一道血肉堤防。
英雄打假再为先
“可恨的药厂假药害人!我们全家非常感激中山三院,非常感激医生救了我们儿子的命。我是农民不懂说话,我给医生跪下来了……”中山三院感染科学患者任贞朝66岁的老父亲泣不成声……
事情追溯到2007年5月1日上午,“黄金周”开始了。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邓子德作为当天的三线值班教授,负责主持感染科3个病区9个医疗小组的所有工作。早上8时,他接到感染科党支部书记谢奇峰的电话:“刚才交班时间发现,病区里有几个病人从昨天起无尿,你回去看看。”邓子德马上回到病房,对3个病区的病历进行搜索,发现感染科的肝病病人中,一共出现了8例无尿患者。
无尿患者肾功能衰竭的表现,大量毒素不能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对病人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邓子德翻看了所有无尿患者的病历,发现这些病人的尿量从正常到无尿的发展过程只有一两天,反应肾功能的指标尿素氮和肌酐都高于正常值几倍,这种肾功能的损害比感染科肝病病人发生“肝肾综合征”的速度要快得多。情况很不一般。邓子德对病因进行了初步的排查,发现这些病人并没发热、休克等急性感染病症状,药物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另一种常见原因,邓子德研究了所有病历的医嘱,发现了这些肝病患者100%使用过一种护肝药物——亮菌甲素。
“‘亮菌甲素’在感染科已经用了好几年了,一直没有问题啊。”邓子德百思不得其解,细心的他立刻吩咐护士拿来一份“亮菌甲素”的包装,发现并不是以前的包装。随后得知,以前使用的是云南大理的“亮菌甲素”,最近刚换成齐齐哈尔的同一药品。
可能是药物出了问题,邓子德意识到事态严重,当机立断,按紧急状态处理——作出四个决定:1、按照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第一处理原则,立刻停用可疑药物“亮菌甲素”。“马上把准备用、已经用的‘亮菌甲素’全部撤回!”邓子德向3个病区同时发出紧急指令;2、向医院行政总值班和医务科长余倩平报告,建议肾科派专家会诊,并通知的血透室随时作好准备,为肾衰的病人洗肾,建议同时知会药剂科、护理部,通知各相关科室,当天下午3时到感染科开紧急现场会议;3、指导草拟《个案调查表》并分派给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和护士,每天负责一名无尿病人的调查统计,中午12点汇总,争取在当天下午开会前准备全面的资料;4、要求护士登记3个病区一共有多少人在使用可疑药物“亮菌甲素”,什么时候开始,用了多少,尿量如何。
下午3时,副院长蔡道章和医务科长余倩平,感染科、肾内科、呼吸科、影像科、药剂科的专家全部到场。这是一起感染科建科51年来从未发生过集体性急性肾功能全资料进行排查,认定导致病人集体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以肾性原因可能性最大,一致锁定“亮菌甲素”为头号嫌疑对象。
会诊结束后,院方马上决定在全院范围内停用“亮菌甲素”,封存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的该可疑药物,同时上报广州市药品监督局药物不良反应中心、中山大学医学院管理处和广东省卫生厅,并调动全院一切人力、物力,紧急协调并购买抢救设备,不惜一切成本抢救病人。患者任贞朝就切身经历了这场与假药的生死肉搏,当时已经出现严重昏迷、肝性脑病合并肝肾功能衰竭的他,因为及时发现,及时救治,成功进行了肝肾联合移植,才得以死亡的魔爪中顺利逃脱。
正是邓子德以其敏锐的临床洞察力和果断的危机处理先知先觉,早断早报,及时揪假打假,为病人赢取宝贵的抢救时机。在又一场殊死的战斗中,邓子德再次于生命的“雷区”中虎口夺人。他有勇、有智,他用一颗博大的仁心为患者排除灾难、迎接光明,续写着救死扶伤的英雄礼赞。
子大母强天地中
2003年5月,广东医学院彩旗招展,喜气洋洋。走过了45年的风雨岁月,广东医桃李遍天下。全国各地以及海内外的校友们纷纷以自己的方式,给母校送来生日的祝福。“抗非”英雄、广东医人邓子德为母校生日赠诗一首: “五月紫荆别样红,广医济世树新功。四十五载文明路,子大母强天地中。”
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邓子德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幸福留给别人,把痛苦留给自己。这种超越利害之智、逾越亲疏之爱、超脱生死之勇,令每一位广东医人深受感动,备感自豪。
一股向抗非英雄邓子德校友学习的热潮在广东医如火如荼地展开。仁者爱人,正是这一人类最美好情感,化作超越功利的强大精神动力,让邓子德无所畏惧、冷静沉稳地应对和抗击“非典”这一人类新灾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生死之战中,邓子德用自己的生命与智勇铸造成一面旗帜,飘扬在广东医湛蓝的天空下。
(摘自《桃红李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