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惊喜是可以自己创造出来的,关于创造惊喜的方法论,在笑来老师的文章中已经有了深入地描述。
学习知识就像骑自行车,一开始以后,所有的一切都会自动扑面而来。
小时候听过一句话,特别有感触:我在你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就等它日后自己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这个种子其实可能就只是一个小小的观念,可能是别人不经意跟你说的只言片语而你有所启发,更可能来源于你自己学进去的种类繁杂的知识。等到有朝一日,在我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时,突然这个念头冒了出来时,心中总会无限的感慨和感动,古人诚不欺我。说到底,只是一种突然在实践中验证了自己想法的反馈罢了,但这种反馈还是让我激动不已。
要有这种惊喜,其实是需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鲜事物和看法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输入,哪来以后输出时的感动。我们只是想往自己的大脑输入足够多的知识,因为根据概率,输入越多,产生有效连接的概率就越大,然后在以后再一次接触到这方面的实际情况的时候,能够迅速点亮这条通道,迅速连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的记忆就会重新涌入脑海里,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一旦开始,所有的一切都会扑面而来。
当一本艰涩难懂的大块头放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是很难有信心有能力有感觉的去阅读它的,硬着头皮死撑下去期待日后重读时有所理解不是为一种方法,但总归效率并不高,过程也不是很愉快。回顾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你的心中并没有这颗种子,你对这些内容还没有一个最基础的理解,直接跳到深入地探讨无疑是寸步难行。问题的根结找到了,方法也就随机应变了——从基础浅显的相关书籍读起,再去啃大块头。有了一个基本框架再往上面添砖加瓦,我想这是读书的一个更高的姿态。
蔡康永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这其实就是前期的准备不足导致后期的举步维艰,你怎么知道你现在学的东西没用,只是你自己认为的现在用不上而已,只是你的自欺欺人罢了,将来也许就有用了呢!你认为的没用只是你想逃避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困难,也许你心里一直就知道你在欺骗你自己。
前期不埋下种子,有哪里来的参天大树?前人不栽树,后人去喝西北风吧,还乘凉!
在知识膨胀的今天,固步自封想保持稳定已然不大可取,保持开放的心态才是正确的方法论,才可能在未来创造出惊喜,而这种惊喜的最大变量是行动,也是缩短惊喜在我们生活中出现时间的最大因素。说起道理摇头晃脑头头是道,然而到生活中却是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很多时候的惊喜来源于在行动中的灵光一现,而后大呼:
“我靠,原来我早就知道了”
而后信心满满的在这种惊喜中前进。这种感觉妙不可言,会带来不断的脑高潮。也唯有足够的输入建立足够的连接才能通过实践加以重现。
早已明白了行动是创造惊喜的最大变量,但实际生活行动还不够野蛮。今天阅文,战友在看完《十三邀》后立刻深有感触,立刻撰文,而后深入思考如何和罗胖缩短差距,更有甚者,为了了解罗胖的思维模式更是每天8~10小时观看《罗辑思维》。看完文章,深感差距,这是讲“行动是创造惊喜的最大变量”这个道理真正付诸行动的野蛮生长啊,我只是跟着看了《十三邀》那个视频并跟着写了文章,却没想过要如何进一步成长,差距由此可见。既然战友已有80集的阅片行动量在前,我跟着干便是,总会在不久的将来展现惊喜的,这个我笃信。
生活在我们的心中种下了太多的种子了,我们什么时候通过行动把它们变现呢?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大拍大腿恍然大悟的痛快感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