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花时间学习到的知识,很想分享给别人。
因为好人都会这样。所谓好人,就是不自私的,愿意伸出援手提供帮助的。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拿起笔来,写文章,也是为了救人,救治那些思想上生病的人。这个精神上的疾病比身体上的疾病更难治。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现在懂得思考的人很少。
不愿意思考的很多,短视频之所以火爆,大概就在于从文字阅读转为轻松获取资讯的阅读方式,也可以说不是阅读,而是一种快餐文化。
快餐的好处,是让人不饿,至于有无营养,就很难说了。一般来说,快餐里面的佐料多,真正能被身体吸收转化为营养的并不多,因为越是有营养的,越需要好好消化和吸收才行。
我们学习来的知识,经过长期的消化吸收,转为自己头脑中的一部分,内心里充满了想要说的话,知识丰厚,超过我们的想象。
因为内心充满了知识,就很想分享出去,所以在说话的时候,就很急切地说,快快地说,而没考虑到听者的感受,没有顾及到听者的接受能力。
因为对知识和真理的热爱,在谈及此类话题时,往往滔滔不绝,很多话想要倾泻而出。容易忘掉自己的身份,成为知识的奴隶或者埋头苦干的搬运工。当然不是写作,不是搬弄文字,而是说话,更直接的交流方式。
所以,作为老师,需要有所节制,不要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告诉对方,不要说太多的话,只有这样,才能善于使用真理和知识来教导别人。
老师知道的太多,学生知道的太少,如果有很多事要告诉学生,就必须慢慢来,慢慢地说,快快地听,如果说快了,说多了,学生肯定不理解,也不能承担,无法接受。
我们回想自己的经历,以前学习是艰苦的漫长的探索过程,就像在漆黑的夜里行走,努力寻找亮光,当发现了一点点亮,就有了光明,有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否则,在黑暗里找不到未来。
真理之光在心里点亮,就不惧怕黑暗,有了这样的光,就想要分享,因为真理就是要分享,这是命令,也是使命,是一种担当,我们学了就要用,要不然,知识就是死的,是对人无任何益处的,这样,学了知识也没用。当然,知识探索不尽,最终还是要掌握并分享真理。
人的成长,有不同的阶段。例如在婴孩时期,只能喝奶。
如果给婴儿喂食固体食物,那是行不通的,因为婴儿没有牙齿,无法咀嚼食物,只能食用流体食物。但是,随着婴儿一天天地长大,也就明白了,总要吃固体食物的。
因为作为导师,不能总是满足于对知识肤浅的理解,对真理一窍不通,而是要深入了解神圣的道理,不是从头开始学起,而是要深入挖掘,找到真理的宝藏,然后将宝藏教导别人,让更多的人来挖掘,来理解并掌握,最后运用到娴熟的阶段。
我们要和真理成为朋友,和真理通行,必须要和掌握真理的人来往,铁磨铁,才会让铁更锋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朋友交往,特别是成熟的朋友交往,多少都有收获。因为真正的朋友会按照真理去观察事物,去做决定,用真理的观点去看事情,这样就不会迷茫了。
一位作家说:“顺应罪性而生活的人,思想总是顺应罪性;顺应神圣力量而生活的人,思想总是顺应神圣力量。”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呢?自己如果思想成熟,就不会专注于享乐或者物质,让追求物质成为生活的重心。而会专注于追求智慧,在生活中作出明智的决定。
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个和知识的关系不大,因为没有知识的,也有良心的律在起作用,清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能做,这个要不断付出努力,不断锻炼,才能彻底弄明白,以后再做决定,就不是完全靠良心的律在起作用,而是靠神圣力量来起作用。
对学生的教导也是,如果导师说的太多,恐怕容易误导学生,因为学生好比是刚学走路的孩子,如果一直抱着孩子,不让孩子在地上爬行,恐怕孩子不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脚,也不懂的如何配合,相反,如果让孩子在地上爬行,孩子就会努力运用手脚配合,从爬开始,到坐,到站,到走,不经历跌倒的步骤,永远不会走路。
所以,我们作为导师,不要将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全部告诉学生,而是要循循善诱,一步一步达到目标,让学生自己去说,自己去想,自己去掌握,变成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才是教导的艺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