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表达的观点是,一个人的理性是有阀值的,也就是会有极限点的。
启发我想到这个观点的是,前段时间,发生在工作中的一件事。我的同事A是一位女生,她所做的工作是网站前端开发,因为工作的需要,经常要和其他程序员以及产品经理配合。她能力不算强,做事总小心翼翼的,害怕出什么问题。公司项目不算忙的时候,大家配合得还算不错,可以顺畅的沟通,工作也可以比较好的开展。后来,由于公司业务的增加,需要交付给客户好几个产品,大家的任务也重了好几倍,做这件事的时候还要同时做另外几件事,时间也排的很满。这个时候,同事A,就突然变得蛮不讲理,和别的同事沟通时候,会把自己的任务过分清楚的界定出来,导致很多配合中需要她来完成的事情无法继续进行,大家拿她也没办法。不仅如此,她总是会带一些个人情绪出来,用一种很理性的态度来表达。
她的这种理性,传达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 她没有在生气,只是在理性的分析问题,理性的在沟通。但是却让别人很生气,又不好说她什么。这种僵局持续了近一个月之久,每次一个小小的问题,都会因为她而争执好久。
后来我想通了,原来是这样的: 刚开始任务少,工作压力也小,那么平时这种理性沟通也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后来任务变得很多,工作压力也变得很大,这种压力下,她无法再用这种理性去思考问题,但是工作状态里,需要的还是理性的沟通。于是,她重压下情绪的失控,通过这样一种扭曲的理性方式表达了出来。结果让别人无法与她配合。
但是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理性的阀值也是不一样的。可能有的人心态好、抗压能力强、工作能力强,那么她的理性阀值可能就高点。而有的人则恰恰相反,性格劣势(胆小,怕出问题)、心理素质差、工作效率低,自然理性的阀值就会低一些。但是不管如何,当压力超过了这个阀值点,我们就会变得感性,各种情绪或不适感会喷涌而来,可能需要一种合理的发泄,或者对施压源做一个新的分布,才可以恢复正常的状态。
按理说理性和感性是人的常态,一个人不能完完全全的理性,也不能完完全全的感性。两者会有个转化或者配合过程,当理性超过阀值以后,人会变为感性状态,而这个时候,通过一种合理的情绪梳理方式,又可以变为理性状态。
那么健康的方式是,尽量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如果压力大不能处理当前的问题,建议自己先承认,然后去适当缩减到自己的承受范围内。这样才能继续往前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