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五六线有两个孩子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和全天下的中国父母一样,充满焦虑。尽管知道对比是万恶之源,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别人的孩子”一样优秀。
9月28号去省城太原,参加了老喻太原首发分享会《给孩子的人生算法》。这两天在得到上学习了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关于教育的真相》。现在结合自己多年做父母的经验,聊聊关于孩子的教育。
教育从年代上分为三个阶段。最早是孔子的教育,从贵族到平民的私塾时代;接下来便是为工业时代而生的普鲁士式的学校教育;再下来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通识个性教育。
是教育改变时代,还是时代决定了教育?我更相信后者。什么样的时代就会衍生出什么样的教育?而我们这个时代正处在工业化教育向互联网个性教育的过渡,专科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化缝隙之间。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作为父母应该做好什么?孩子应该做好什么?学校应该做好什么?
做父母的要做好孩子的起跑线,做好陪伴,提高认知。做好选择,目送他们离去。
对于孩子来说,首要的是睡好觉,激发内驱力,点燃热情,积极试错,一直保持好奇心。
作为学校来说,要让孩子低成本的安全试错,学校和父母配合,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唤醒自我,让他们在学习中选会选择和放弃。
现在人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是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认知决定了孩子起跑的高度。父母的选择比孩子的努力更加重要。
我们和孩子之间传递基因的同时,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所以父母当之无愧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我们也是孩子首要模仿对象。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生活环境,孩子是我们的希望,但他们也有他们自己不一样的人生。所以父母关心孩子的同时,也要分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限,不要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到他们头上。对他们的正常成长选择不干涉,适当的时候放手,也是一种选择。
就像龙应台所说,父母和子女注定是一场越走越远的相伴,我们不可能陪他们走一辈子,他们也不可能一直守着我们。在他们离开之前,珍惜每一天的陪伴。在将来某一天他们离开以后,我们会发现,真正离不开、放不下的是做父母。孩子外出求学远行,每天握着手机,等待铃声响起的一定是父母。
从一个人的一生来看,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三个阶段。学校教育在衔接学前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孩子在学校需要把好奇心转化成自驱力。用同理心和平常心学会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学会面对委屈的红眼睛,挑衅的红脖子。培养自己面对人生难题的意志力。学校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它更多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出海远航的一个港口。
对于007社社群来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而一群人能走的更远。对个人而言,自驱力里可以让你走得更快,意志力可以让你走得更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世上没有一件事情是能轻轻松松完成的。在对的方向上,个人的一点努力,再加一点坚持,再加一点运气,才可能走到理想的目标之地。
学校是孩子离开家庭迈向社会的第1站,在这里他会获得第1张的人生地图。学会如何与交朋友。如何与人协作完成一件事情?可以在一次次失败后重启人生游戏。在一定范围内安全的试错和与人竞争。
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并不相互排斥,而是一种互补。古希腊有个哲人说,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每个人由于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所遇到的教育和人生问题也不相同,所以每一次教育都是一次人生的探险。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每个阶段获得的人生体验也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融入这个时代。开启自己独特的人生之旅。
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就是帮助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通过选择与放弃,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明晰自己的职业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一边装上发动机,一边装好刹车。
成功的教育就是当我们的孩子在离开学校以后,仍然愿意去学习,不断的自我成长,对生活充满好奇心,能接受新生事物,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