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真实的父母
作为父母,要了解自己总是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感受,同时了解因为外在环境的不同,自己本身的感受也会不同。
真实的父母会不可避免地对孩子产生接纳和不接纳的情绪,对孩子的同一个行为的接纳度也不会总是保持不变,会随着时间或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我们不该(不需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应该接纳父母双方对同一件事情可能持有不同的意见的事实。我们也该了解,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接纳程度不一定相同。
简而言之,父母是人,不是神。我们无需假装无条件的接受,甚至从头到尾都接纳。我们也不应该在自己不接纳的时候假装接纳。
当然,孩子无疑都喜欢被接受,但是当父母发出的是明确而诚实的、内外一致的信息的时候,孩子也能富有建设性的处理父母的不接纳。这样以来,不仅能使得孩子更容易相处,而且孩子也更可能将自己的父母视做一个活生生的人——真诚、富有人性的,他们希望与之维持亲密关系的人。
关于问题归属
关于问题归属原则,我觉得太重要了,一直理不清楚的,终于明白了。
我们平时太容易把本该属于孩子的事情,揽到自己身上了。主动去帮他们承担解决问题,而不是鼓励孩子去自行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
注意️:
“问题”在这里是指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谁就拥有问题,问题就归属于他,需要他来解决。而不是指谁做错了什么,谁出现问题。
了解了问题归属原则后,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
我们不接纳的那些孩子的行为,是因为他们干扰到了父母的权利,影响了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例如:
•当父母在赶时间的时候,孩子却在那里磨叽。
•孩子没有准时回家吃晚饭,却忘记打电话回家。
•十几岁的孩子把音乐的声音开的很大,以致于他的父母无法听见对方的谈话。
这些行为说明父母拥有问题,而父母是否试着修正这些造成问题的行为,则要看其本身的意愿。
若孩子拥有问题,即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并不高兴,他感觉到挫折或者遇到了麻烦。例如:
•孩子被一个朋友拒绝。
•孩子发现家庭作业太难了。
•孩子对老师感到生气。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于自己的体重过重感到沮丧。
这些是孩子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经历的问题,是独立于父母的生活之外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拥有问题。
如果孩子的行为既没有对父母,也没有对孩子引起任何问题,那么,这些部分属于亲子之间的快乐时光。也即无问题区。
当孩子拥有问题的时候,父母很容易跳起来,并认为解决问题是自己的责任,当他们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自我指责。
PET为父母们提供了另外的解决方法来协助孩子:让孩子自己拥有问题,并找出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法。简而言之,这个方法可以有以下的元素构成:
1.所有的孩子在他们的一生当中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问题——各式各样的问题。
2.孩子在面对自己的问题的时候,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潜能,可以找出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案。
3.如果父母给孩子送上他们事前准备好的解决方案,那么孩子就会一直依赖父母,无法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他们一遇到新的问题,就会不断的找父母来解决。
4.当父母接手或者“负责”起孩子的问题,并视寻找良好的解决方案为自己的责任时,不仅是个可怕的负担,而且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人能够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在任何时候都为他人的问题找出好的解决方法。
5.当父母接纳自己不需要去为孩子的问题负责的时候,他就处在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可以作为一个协助者,催化剂或者说支持媒介,帮助孩子找到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
6.当孩子遇到某些困难的时候,他的确需要帮助,但矛盾的是,从长远来看,最有效的协助方式就是“不提供帮助”。更准确的说,这种协助方式是把责任留给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程里,我们把它称为“倾听技巧”。
当孩子的行为导致父母拥有问题,这时则必须运用不同技巧。这些技巧对于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可以有效地做出一些改变。当孩子侵犯了父母的权利,或者是孩子的行为阻碍了父母的需求得到满足时,父母就拥有了问题,并因此希望能运用技巧来解决问题,在PET中我们称之为“面质技巧”。
当父母拥有问题的时候,就需要父母给孩子换个方式来沟通:”我遇到一个问题,我需要你的帮助。”——跟孩子拥有问题时父母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当孩子拥有问题时父母可能给孩子传递的是:“你似乎遇到困难了,你需要我的帮助吗?”
父母在亲子关系中要去区分每一种问题属于哪个区域,这样他们才能选择是要用倾听技巧还是面质技巧。我建议所有父母养成习惯,经常问自己,”现在谁处在问题区?”
这两种技巧——积极倾听和面质技巧的成功运用,可以扩大无问题区,使得亲子关系中的双方有更多时候无须面对任何问题,彼此都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共同享受在一起的生活。
接下来的一天,我会着重介绍倾听的技巧——当孩子拥有问题的时候,父母需要使用的技巧。然后我将再聚焦于当父母拥有问题的时候,需要用到的面质技巧。
谢谢你的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