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这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古人的物质生活远远不如我们今日这般丰富多彩,精神世界和个人品质却比现在的我们高尚多了。现在的人,哪里还有人为了固守自我节气而拒绝当官发财的呢?
据《伯夷列传》上说,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那时中国有很多封建小国,其中有一个叫孤竹国。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最大的叫伯夷,最小的叫叔齐,中间还有一个老二。
孤竹君本来最喜欢他的小儿子叔齐,可是按照礼法,在孤竹君死后,应该由他的大儿子伯夷来继承帝位。伯夷很孝顺他的父亲,就说:父亲既然喜欢我的弟弟,而按照礼法要让我去做国君,如果将来我真做了,那不是父亲的意思,他一定会不高兴。为了使父亲高兴,伯夷就逃走了。这样一来,孤竹君当然就要把帝位传给叔齐了。
可是叔齐说:按照礼法本应该是我哥哥做国君,我如果做了的话,就是不义不悌,这不合乎道理,所以叔齐也逃走了。这两个人都是要保全自己品德的某一方面的完整,使自已的品性不能有一点点亏损。
后来,兄弟俩逃到了一起,他们听说西伯姬昌是一个很好的人,非常善于治理国家,于是一起去投弃。可是他们去了以后不久,姬昌就死了,他的儿子姬发,也就是后来的武王继位,他说,纣王太无道了,天下的人民都在他暴虐的统治下,实在太痛苦了!于是起兵攻打纣王。
伯夷叔齐以为这样不对,就“叩马而谏”,他们跪在武王的马前劝告他说:“以一个臣子去攻打自己的君主,怎么可以这样呢?”武王没有听他们的劝告,可也觉得他们是很好的人,所以没有杀死他们,而是“扶而去之”,把他们扶起来送到路边上去,然后就出发了。
后来武王消灭了纣王,统一了天下,自己做了 天子,伯夷、叔齐两个人耻食周粟。他们认为吃周朝的粮食是可耻的。
什么叫周朝的粮食?如果说周朝的土地长出来的是周朝的粮食,那薇蕨不也是长在周朝的土地上吗?所以他说的“周粟”不是指周朝土地生出来的东西,而是说领周朝的俸禄、报酬。中国古人常常讲“俸禄”,在那时“俸禄”就是给粮食,“耻食周粟”就是说不愿意出来做官,拿周朝的俸禄。但是,你总是要生活呀,最后伯夷、叔齐二人隐居到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就挖地上的野菜来吃。
因为他们生活得很困苦,这样过了不久,他们便饿死在首阳山上,临死之前吟颂了一首歌,歌辞是:“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他说,我们登上西山,来采山上的薇蕨,我们为什么过这样的生活?因为“以暴易暴”,“暴”就是暴乱,指那些不合礼法的事情。纣王无道,没有尽到做国君的责任,他就是暴君;武王以一个臣子去攻打他的君主,这也不合乎做臣子的礼法,所以他就是暴臣。
你要知道这是用伯夷、叔齐的观点来看的。他们认为,以一个暴臣换掉了一个暴君,而天下的人都不知道这是错的,他们不知道用违背礼法的手段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对的。
“神农、虞夏”是中国儒家所传说的圣君贤王,“神农”是上古时代教人们种田的人;“虞"是虞舜;“夏”是夏禹王。他说,像“神农、虞、夏"这样美好的时代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天下没有一个是好的君主,而我又将往什么地方去,归向什么人呢?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于嗟”是长叹一口气;“徂”是说快要灭亡了。他说,我们现在快要死去了,我们的命运真是不幸,生在这样的时代!于是二人就死去了。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王绩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