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电影,也有一些电视剧,渲染青春的时候,里面都会有疼痛,比如xy暴力,比如qj,比如dt,仿佛没有这些疼痛就不是青春一样,看的当妈的心里一阵阵的后怕。
其实,大部分人的青春里,都没有这些东西,他们平凡的在一群人里,哪一个都可以是他,哪一个也都不是他,就像曾经的我。
那些在球场上奔跑的少年,他们挥洒汗水,释放激情,但却不一定人人都是那些影视剧里被追捧却跌落神坛的男主角。
那些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沐浴着阳光,读着书的少女。她们饱含期待,对未来充满了想象,却也不一定是影视剧里的女主或者女二。
甚至那些活跃在校园里、同学间的孩子们,当时还有以后的以后,都没有如影视剧般成为一个亮点。
大部分人的生活,是平凡人的生活。
后来才明白,影视剧是有夸大的作用,它会把生活中很细微的一个点,生活中可能都没有人注意到的一个点,放大,再放大,大到让所有人都觉得它已经成为了一个问题。
xy暴力,据说现在的小学就有了。我提心吊胆,教导女儿遇到事情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或者老师。但它存在吗?起码在我女儿的学校目前没有,存在性应该是有的,但不知道哪些可怜的孩子正在经历?
《悲伤逆流成河》仅仅只是几个宣传的镜头,就足以让妈妈们胆战心惊。抓住这些父母的心的,是同样都是校园里孩子的父母。
而我的童年里,没有xy暴力。孩子间相互的打闹是有的,但那都是建立在平等上的小摩擦,孩子们在一起,冲突是难免的。但在那些让人看了就觉得疼痛的不平等的暴力里,那不是小摩擦,那是伤害!
九十年代,上学放学都是自己,一路上快乐又安全。能说社会退步了吗?显然是不能的,只能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人的道德反而下降了而已。
近期热播的《热搜》据说集齐了所有青春期该有的疼痛,因为这个据说我放弃去看了,毕竟生活中国呢本来快乐就不多,为什么还要给自己制造不快乐呢?只是,想到里面有周冬雨,又让我想到了好几年前的那部《七月与安生》那是安妮宝贝的小说改编的,安妮宝贝的书里就是有很多的疼痛。
曾经年少时,或者说学生时代的我还挺喜欢看她的作品,有种幻想别人的疼痛,然后把自己放在忧郁的河里,沉浸其中不想出来的感觉。现在想想,那可能就是一种病态的做作吧!“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用忧郁的气质包装自己,把本就健康的自己强扔进不健康的文字里浸染,让自己仿佛也带了些疼痛留下的痕迹,有些可笑的!
青春,自有青春的气息,也不是只有疼痛才值得回忆,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是曾经的自己成长的痕迹,所以,不要再被那些疼痛蒙蔽了,也不要被那些恐慌左右了,该有的样子有得已经过去,有得还在路上,我们静待花开便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