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534003/4376ce267e533dbc.jpg)
读书这个话题,古今中外,从孔子到莎士比亚,一直都被提起。只是,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如面对读书这一话题?
首先需搞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读书?我从长辈们的口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要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在长辈们的眼中,读书变得有些功利,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我身边的长辈们,年轻时大多生活艰难,生存对他们来说已是不易,读书就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他们将考学与读书等同,是因为他们接触书的渠道太窄,学校就是书的天堂。所以他们宁愿自己苦点累点,也要让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学,因为他们知道大学里的书琳琅满目。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在我看来,读书不应仅仅只是为了求学和找工作。读书应该是扩大人的视野,而不是将人的思想束缚在课本中。真正的读书,应当超越课堂,超越课本,超越考试,让人拥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能力。我认为,这样的读书,才真的可以让人受益终生。
那究竟该如何读书呢?前不久,我在一个公众号上面看见一篇文章,说中国现在的大学图书馆,排名前几位的基本都是《三体》、《平凡的世界》、《明朝那些事儿》等等,而纵观美国大学,排名前几位的图书基本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等。对比两国大学生读书的差距(这些大学都是名校),我们就可窥探出一二。
我们的大学生更迷恋于那些通俗读物,甚至里面混有一点小鸡汤。总是阅读这样的书籍,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何能培养呢?何来创新意识?何来法治观念?
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一批大学生他们阅读的几乎都是黑格尔、萨特、朱光潜,而反观我们今天大学生的阅读,阅读质量正在一步步下降。为何会如此?除了手机带来的碎片化阅读之外,图书资源的缺乏也是一大问题。出版商更愿意出版畅销书,而对那些真正有益,有些难懂的书,却置之不理。即使有想要阅读好书的人,却因外部条件限制,只能作罢。
曾看过一篇文章,说读书应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阅读那些易懂的书,像经典名著、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接下来的几个阶段,就应阅读一些难懂的书。比如哲学、法律方面的书。
我们语文老师曾告诉我们:“要想真的有进步,就要去读那些你读不懂的书。”这些书,刚开始看会让人昏昏欲睡,但是慢慢你会发现你已经能读懂其中的一部分了,过后每次翻阅都会受益良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6534003/c1f1d2562d522c3b.jpg)
手机的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是传统纸质阅读的消退,知识获取变得更高效、更快捷,却也更加重复、更加没有营养。人们很难会专门抽出时间去认真地阅读一本书,有的,只是通过一些APP让别人去帮自己阅读,然后获得别人的阅读感受和体会。在地铁上,在公交车里,人们拿起手机,看到的是那些搞笑的段子和视频,“暖心”的鸡汤,泛滥的言情小说,精简的新闻,很少有人愿意在手机上阅读一些名著。
总结一下,我认为我们要想真正地会读书,就要敢于并愿意去读那些对我们而言晦涩难懂的书,并且反复研读,必将受益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