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牌管理的角度来讲,一所学校理应有一张充满魅力的名片。而这张名片最美的表情,无论如何演绎,其情结注定是低碳绿色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校园是如何做到绿色的呢?有的人说,这个还不容易吗?不就是在校园里栽种上一些花草树木吗?这样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仔细打量,栽花和种草也是有一定的学问的。譬如是巧夺天工,还是自然之趣呢?无论是巧夺天工,还是自然之趣,这都是对绿色文化的一种尊重。以我之见,自然之趣和巧夺天工的景观,在一所校园里可以兼而有之。它们互相补充,互相搭配,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层次。如果说对称的树木是巧夺天工的话,有其帅气的风度,那么不对称的花草则是自然之趣,有其温柔的气质。在校园内是可以栽种行道树的。行道树威武,它们是顶天立地的汉子,长大了就可以成为栋梁。这将极大地激励着成百上千个学子,以此为榜样,在知识中注入能力,在能力中注入觉悟,从而在努力学习中铸造辉煌,把自己培养成为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体,以便在将来更好地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有的人认为,在花园里也可以栽上一些树木,因为有些树木也是开花的,比如杏树和梨树。“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这是朱自清在《春》中留下的佳话。给果树发送几张请柬,让它们在学校里安家落户,不但有绿色的功效,而且有美化的技能。它们的果实还有味美的食用价值。硕果飘香的日子,我们总是能够体会到“胜利相望”的喜悦感和幸福感。因此我建议,在学校的花园里多栽种一些桃树和李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青春的字典里,桃树和李树更有深刻的寓意。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满天下”,不正是天下园丁的美好心愿吗?
世界上的每一朵花,它的笑脸都是圆形的。如果在校园内有一个比较大的圆形的花园的话,我建议在圆心处建造一个亭子,亭子的顶端被十里香覆盖着。亭子里面最好设置一张石桌,石桌周围摆放几个石凳。即使是炎炎夏日,同学们在这里也能够采撷到一缕清凉。纵然是一举手,也可能被载入诗行。即使是一投足,也得以被融入画卷。如此生态,能不惬意吗?
有一所学校,在大门之内,栽下了校长的昵称——老槐树。大家都知道,槐树的质地坚硬,但与杨树和桐树等树种相比,生长得相对缓慢。但它在60后、70后和80后的脑海里,依然长得郁郁葱葱。这是最深的童年的记忆,弥漫着乡愁的味道。老槐树在此校矗立,即使枝头被风雨折腾得头破血流,它也要把深根扎进大地的怀抱里。更精彩的一幕是,这棵老槐树不是孤军奋战,身后的两排行道树是他麾下的千军万马。最精彩的一幕是,老槐树的身前,五六米远的地方,是一位古代名贤的雕塑。这所学校,在老槐树的领航下,把文化底蕴挖掘得足够神通广大。校园学子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句俗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薪火相传,不负厚望。想必这就是传承的真谛吧。
在低碳方面,学校领导阶层要带头实践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小汽车,能不往学校里开的,就不要往学校里开。千万不要以为,在城市里有车有房,你就是成功人士了,就已经加入到了大美的行列。其实开车上班不一定倍儿有面子。“潇洒走一回”,离家特别近的教师,建议步行。有些学生离家较近,他们的上学模式不就是步行吗?脚步是量天尺,敢于徒步丈量大地的人,你就是一片高大上的天。园丁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离家较近的教师,建议骑自行车。现在的自行车,牌子早已不再是凤凰和大金鹿了,山地自行车或赛车的速度取而代之。倘若骑行,你就偷着乐吧。能不骑电动自行车的,就不要骑电动自行车。如果离家较远,非得开小汽车或坐小汽车才能来学校的教师,建议你组团上班。这样路上也好有个照应。“青春作伴好还乡”,我相信,低碳的学校管理,也是一种绿色的品牌文化。只有绿色的校园,才能够永葆青春的活力。只有低碳的校园,才能够守住健康的家底。试想一下,一所一千多个学生的校园,如果有一百位教师开着小汽车在里面穿梭,那也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网络的江湖上传言,在一所大学里,一位教授开着小汽车,无意中把一位学生碾压致死。如此泣血的悲剧,如果低碳管理,也许就真的可以避免。建议停车位划分在校外,而不是布满在校内。
别忘了,学校毕竟不是青少年的养老院。它不是你一味地选择安逸或者过分地享受生活的地方。体育课,总是要上的吧。而真正的体育课,其实不是在课上完成的,而是在课下完成的。步行和骑行,不就是对体育课的完美的诠释吗?生命在于运动,学问也在于运动。之不过前一个运动是体力运动,后一个运动是脑力运动罢了。体力运动是“武”,脑力运动是“文”。一张一弛,不正是文武之道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吗?因此,学起来更美丽,动起来更精彩。我祝愿精彩与你同行,美丽与你共生!
总之,绿色低碳是一所时尚校园的品格。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力争在这个格局中闪亮自己的“人生的第一颗纽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