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份了,我和女儿照例下楼,穿过小巷子,去往邮政寄存点取杂志《读者》校园版,这是我们今年每个月最为期盼的事情。 走到了地方,却发现门是锁的,原来最近服务人员的孩子住院了,让我们稍等几天。理解的同时不免失落。
看女儿的表情:憋嘴,不开心,我想起了大女儿刚出生那一年2005年,也是每个月期待着读者过来的。 不过那个时候我是每个月工资发了去书店购买一本《读者》那个时候每个月工资才450元,一本杂志大概7-8元吧。现在还记得买的时候很心疼但是很值得的心情,这是独立赚钱以来自己为自己做的最开心的一件事,期盼《读者》那就像期盼一位友人一样,再琐碎的柴米油盐也变得细腻值得期待。
买到新《读者》首先会先欣赏一下杂志的封面图,每次封面都很特别。觉得《读者的封面》每个月都那么好看!肯定是经过千挑万选出来的摄影作品。以前不知道卷首语为何物,自从看了一本《读者》后总是先看卷首语,再挨着看到结尾。就连小缝隙的字也不放过,生怕错过一丁点精彩文字。
记得在一期读者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写的是关于一个外国人在甘肃兰州东乡支教的故事,一直向往远方的我看完故事特别感动,看了又看,很想拜访那个热心献身于中国教育事业的男士。也许我就是这么一个感性的人。 因为写这篇文章又想到了这个故事,很好奇他还在东乡吗?所以就在网上搜索了:“读者文章关于兰州东乡外国支教”就搜索到了他的很多后来的事迹。最新的资讯是2022年的。说这名外国人叫丁大卫。我也是第一次记住了他的名字。现在50岁了,和善良美丽的妻子一起在中国甘肃兰州东乡最需要教育的穷乡僻壤坚持建校搞教育工作24年。领着极为低的工资,过着和民工一样的艰苦生活。 他的所做作为让每个中国人汗颜, 50多岁的他,已经在中国整整待了20多年,生活却始终清贫,犹如“苦行僧”,他还奔跑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他也一直努力期待着东乡教育事业真正发展起来,然后他会在中国,再选择一个更贫困的地方去当老师,因为他的信念就是:教育要到最需要教育的地方去!他说:他要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很感谢《读者》让我们中国人看到了这么一颗大爱的心,这么伟大的一个人,也希望我们中国教育善待他们,支持他们,学习这种教育精神。
《读者》原来只有一种版本,现在有很多版本,比如校园版适合初中高中大学的孩子,还有《读者》原创版,《读者》欣赏版,《读者》大字版,《读者》国外版,《读者》中老年博览等等,《读者》从1981年发刊以来,今年已经是第43年,与我同岁的《读者》陪着我度过了豆蔻年华,一同走到如今的年岁。又开始陪伴我的孩子成长,感觉《读者》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成了我们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我本以为我2005年开始购买珍藏的那几本《读者》已经遗失,没想到的是搬了几次家,它们依旧被我搁置在婆婆的柜子上,今天是2024年第一天,当我把它们再次打开翻阅时,带给我的安静依然让我着迷。2023年订购了《读者》校园版,2024年又订购了《读者》原创版全年杂志,我想再困难我宁可食无肉,也不想舍弃这份精神食粮。
2024年1/1日冬日暖阳下晒《读者》看着孩子如痴如醉的读《读者》校园版时,我会心一笑,放心的做自己的事情去了,因为我知道《读者》可以帮我带好孩子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有时候我也会就《读者》校园版里的故事和孩子交流,分享,学习人家的灵感,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这种氛围特别好,不愁孩子叛逆调皮,不和家长沟通,我想我会和孩子一直读《读者》的并且希望我们也能努力在《读者》上投稿,由读者成为写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