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37835/a747411247405ccf.jpg)
2018年,写给读者和自己的故事。
了解我的读者应该知道,2017年对我来讲是很压抑的一年,我从行业最顶尖的公司辞职,放弃了高薪,艰难地做起了自己的公司。
最初我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做了公司的,伙伴们也都低调地做事,低调的工作,低调地赚钱,总是想着日后可能还会修改方向,一切还没有落定的时候不要太张扬。
我的公司经历了几次变动,由最初我想做的视频产业,后来无奈变成了品牌咨询。
我25岁的时候做了这个公司,因为那个年龄我认为是人生的转折点。我一定要在25岁做点什么:
我想出版我自己的一本职场书,帮助到更多职场方面迷茫困惑的人。
我想做一个自己的短视频公司,根据短视频与招聘网站大数据的结合,让更多的年轻人,职场转型人通过垂直领域的视频,去了解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岗位到底是在做什么。
(比如,互联网文化产业近五年产生的薪资TOP前五的岗位,每个岗位究竟是做什么这样的视频短片,这个思路得益于我在爱奇艺做的行业影响力论坛的第一期:文娱产业行业人才流向,当时,脉脉帮助我们跑出了和互联网文娱产业相关的数据报告作为参考维度。)
当时我的想法并不是很成熟,从一个价值观到想出具体实现的形式对我来讲是有点复杂和艰难的,所以实现形式也几多变化,由最初想做视频付费纪录片,改到做视频的课程,再改到视频先导,音频课程。
我记得最初一位投资人问我:你到底要做什么的时候?
我回答我想做一项事情,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已经变化的时代,了解行业和分工。
未来你要做什么?我回答:会做网络综艺,大电影。
但这只是我当时不成熟的想法,没有人告诉我对错,但是大多投资人都一笑了之。后来遇见的一位伯乐,投资人郝杰老师所说:你的专业或许正是束缚你的关键。
他说我这样的表达很容易让人误解成公司是个拍摄团队。没有品牌价值观的传达。
2017年的3月-5月,因为自己没有完整地表达好自己意思,也没有真的意义上说服自己按照某种已经存在的模式进行深入工作,所以没有拿到任何融资。
那时候有点丧,盲目悲观了起来,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工作技能不够成熟,思路有问题,开始害怕失败。
现在想想,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为什么不坚持到底试一试的?我找的投资人还是太少了,聊的人还是太少了,还是没有坚持去解决问题。
再后来和很多做教育的CEO交流,发现这件事还有其他的思路,比如从在线教育的角度切入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视角和结果。
但是那时候已经是年底,我出了书有了点小名气的时候。于是我又开始后悔,为什么我没有早点和这些人坦诚交流?
(以上这些后悔的真相,文末会为大家解答)
融资未果之后,在强大的经济压力面前,团队的几个人开始做起了企业主包装的品牌公关的工作,帮助一些中小企业的创业公司做创始人基本的品牌建设和相应的pr传播。
这件事很辛苦,我们在北京洽谈了一些企业客户,但是感觉他们的意向不是很明确。为了能够顺利赚钱,我们开始去找一些二三线的广告公司和高级会所有企业资源的人,开始推广我们的业务。
恰巧在当时,我有两位位百度出来的朋友自己做了公司,他们两个人都有很多企业主资源,他们介绍给我们,然后从中抽取中介费用。
就这样,我们几个市场人靠品牌咨询,艰难地赚到了第一个一百万。
对于小公司来讲,这些钱终究还是太少了。更主要的是,这也不是我当初做公司的初心,这业务做的既不开心,也不自信,除了对方付款的时候可以高兴一秒钟之外,没有任何成就感。
于是我又开始后悔这样的选择是错的。
我陷入了很深刻的挣扎,那个过程里,会怀疑自己离开那么好的公司是错误的,会怀疑自己没有准备好,很想做成一些当初的事情,也很想很安心地做个人品牌,写文章,出书,做课程,但是那个阶段我太焦虑了,无法提问也无法思考。
很多人告诉我要聚焦,但真的不知道要如何聚焦。我有很多思维的症结不知道自己如何解开,没有自信也不知道如何向人求救,你可以去研究资料,可以去看数据报告,但是那个瞬间心突然没有力气了,那些文字也变得虚弱。
看似所有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不凑效。
我的很多读者问我为什么可以一眼看穿那么多问题,为什么可以解决那么多问题,我的核心方法就是:
社会不会对任何人温柔,总是藏着掖着想要保护自己,反而把自己放在了舒适区,不如敞开心扉让社会工作无情地伤害,挫伤自尊心,挫伤想法,伤口流出鲜血,结痂结痂再结痂,到最后可以靠自己解决所有问题,就不会再害怕了。
毕竟这个真实的社会和真实的世界里,没有人能够在真正成熟面前完整地保全自己。
任风吹任雪来吧。
多经历痛苦,多研究困难本身,你才能找到核心地解决问题的思路:
确定一个核心问题,用一个核心的方案来解决,找到已经解决过这个问题的人去搜集有利的信息。
去年,我真正的转折的是出版了自己的书籍。
这本书凝结了我过往三年全部的心血,总结了那段艰难的求职,工作的日子里的方法,和那些根本就没有在职场里工作过空谈励志的文章根本不同。
这本书让我去到了中国很多大学,了解了更多的读者,也为我带来了更多的合作。
这件事也真正意义上帮助了我认清了自己。
第一种认清来源于书籍大麦后,有了很多读者读者付费咨询,从他们的问题里我看到了很多,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当时有个读者已经37岁了,他问及他的出路问题,通过我对他理性的分析,我发现他所谓的出路都是不存在的,每一种出路都欠缺一定的资源实现标准,都是他所以为的出路。这件事让我彻底冷静思考了我之前的很多方向资源实现的问题,最终锁定了唯一的方向。
第二种认清来源于销售宣传的过程里,我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很多我以为有效的方法,等到我真正实践起来却发现是不行的,很多我过去看不上的方法却是最好用的。这件事让我真正意识到自己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我形容自己的成长史所用的一句话是:虽然很懦弱,但是很勇敢。
所以即便困难重重,即便我在求教的对象面前总是显得那样谦卑,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奔跑,于是我默默地做成了很多事,超过了很多人。
这也解释了很多人的疑问:为什么这个人一下就出了书,为什么这个人有这么多的资源,为什么这个人突然就出现了?
经历了上述这些之后,2018年,我终于明白了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东西是假的,什么东西是真实可行的。
我终于不会对那些纷繁的选择产生恐惧,不会被自己幻想的海市蜃楼迷惑。
不久前我和之前的副总Leon一起吃饭的时候,他问说:为什么今年一定要离职?原来xx把VIP和内容这里的pr业务给到你们组做活动,这是我们很重的一块业务。
于是我想说说我当时离职的真正原因。
并不是那种生活不好,而是我无法认可当时自己的那种生活。
在那个阶段,我有很高的薪资,在很棒的公司,有很优秀的同事。你在这样的环境里必须符合这里的规则,谨言慎行,不能过度彰显。
那时候,读了一些毒鸡汤吧,诸如平台的本事到底是不是你的本事之类的内容,看到了很多自媒体表面光鲜亮丽的样子,也想着自己一定是有能力完成自己所要做的一切事情的。
所以最终不堪好奇心,才选择了离职。
文章写到这里,那些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我写了很多次后悔的含义,说了很多次无法认可自己的状况。
于是这是我今天最想告诉你,也最想告诉我自己的。
我用了四年才学会什么叫“活在当下”。
上述的文章里,我首先后悔的是我没有像当初面试一百家企业一样去找投资人,坚持找到投资。
但是因为我面试一百家企业的时候只有我自己,我做了公司要负担成员的薪资责任,这两者的经济压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没有办法和当初一样坚韧和执拗,赚钱在那个阶段是必要的,我必须这么做。
其次我后悔的是,我为什么没有早早地和那些CEO们聊天,获取有利的信息,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
可我仔细去想,我当时自己对于一些基本业务都没有具体的方向,我不会提一个具体的问题,那么同理,对方也不会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再者,那时候根本没有合理的身份去和这些人聊天,他们也不会理我。所以,这一切必须要发生在我出书之后。
第三,我后悔过自己离开企业。
但是我现在想想,我必须在那个年龄去离开那家公司,只有离开了那样的公司,我才能够及时切换视角,我的人际圈子在我做了公司之后完全地改变了。
过去我接触的都是同样做视频产业,记者,媒介,公关,商务。但是做了公司之后接触到的是各个企业的创始人,我的人脉圈子和眼界打开了。这对我增加自信而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过去在企业里接触的人都是同事,我不知道很多行业的底牌和内幕,我会被很多假象,被某某创始人经常上电视节目,经常出席高端发布会这样的假象迷惑,以至于我面对这样的人的时候总是没有自信的。但是出来做公司之后,等到我开始上节目,了解了很多行业的底牌,那一刻,我真的自信了,因为大家都各有各的不行。你也开始知道自己怎样才能表现的更行。
人生就是这样,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知道一个道理,但是你参悟它,实践它,用它解决问题却需要非常长的时间。
我用了四年的时间,不断地切换视角,不断地在焦虑与困难中打磨挣扎,观察自己,观察周围的人。
最终想告诉你也想告诉我自己一句:那些我们曾经后悔的选项,其实并不存在,所有你当下的生活,都是你能选择的,最好的成长方式。只有接受现实,才能够突破现实。只有看得到自己的短板才能突破短板。
就像我,只有经历了这些,我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有经历了这些才能真正意义上比过去更加自信,比过去更加成熟。
2018年,不祝福其他,祝福我和所有读者:都能接受当下的现实,过去的现实。在这样惨不忍睹地现实基础上,忍受环境对你的塑造,忍受他人对你的质疑,忍受技能增长所带来的折磨和精进,最终全力以赴,锁定一条路,做到极致,变成更好的自己。
别后悔你走的路,别后悔你经历的苦难,打开自己,受尽苦难,然后凤凰涅槃……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7835/4c75e0ebf8178fe2.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