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梵公众号里看到这样一段话: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对身边人的帮助和支持,并没有那么无私,而是有着更为隐蔽的个人需要。
因为对方的负面状态影响到自己了,所以我需要具备更多方法让对方赶紧好起来。
“让对方好起来”这个动机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但如果这个动机的原始起点是基于我们自己害怕对方的负面情绪,内在的力量不够,承载不了对方不好所带来的影响,是基于恐惧和逃避才产生“让对方好起来”这个动机,那么这个带着好心的动机,就会带来不那么好的结果。
当我们只能接受对方必须好,必须快乐,必须健康,也就代表在同时剥夺了对方不好,不快乐,不健康的权力。
然而任何的好和坏都是相对的,我们可以把生命当做一次爬山远足,无论在山底的茫然惶恐,还是半山腰的辗转力竭,或者在山顶巅峰的豁然开朗心神辽阔,都是爬山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每个部分都在彼此成就,共同构建了彼此的意义。
如果只要求一个人一直留在山顶,不许这个人离开,那山顶的风景再美也会变成一个新的牢笼,并会失去其原有的意义。
剥夺一个人体验任何一极的权力都是一种控制,就像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不犯错,可以“少走弯路”,很多事就直接为他们安排做选择,然而却剥夺了孩子完整体验生命和学习自己做选择的机会。
回老家不过十来天,却在妈妈身上看到了母爱的“过度演绎”。也许是想帮我排忧解难,妈妈总忍不住想“付出”,隔三差五来帮我做饭,给我送菜。看我穿着单裤,短短半天时间关心(实际表现为埋怨)了我四遍,让我深深体会到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昨天妈妈说别人给她买了糯藕,非要给我送来。因为前几天路上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公交要绕很远的路程,她催着老爸很早起床去地里摘菜。到了我住的地方,儿子却因为以前的心理阴影不希望这么频繁地面对外公外婆。
说这些并不是在埋怨老妈,相反,我感恩于母爱的伟大。但是因为经历了儿子叛逆带给我的疼痛和警醒,我能够更理智的看待母亲的身份。妈妈的言行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曾经的那个陷在盲目付出中不觉知的我。
作为母亲,我们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是在付出的时候,需保持克制与冷静,让爱以涓涓细流之势慢慢滋润孩子的心田。如果任凭母爱泛滥,那么不但不能滋养孩子,反而可能造成灭顶之灾。一味的付出,沉浸在“付出者”的角色里,很可能只是出于让自己心安的目的。不能适度保持距离,可能导致看不清对方的真正需求,从而错过了真实的情感链接。
I think love is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
塞林格说:爱是想要触碰又收回手。
真正有益的付出,不是一厢情愿的情感泛滥,而是懂得克制与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