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作者刘勃创作的历史系春秋书,大致分为3个大的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介绍了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西周到东周同样也是,大致可以说是礼乐制度的崩溃和宗法制度的瓦解。但不得不说,这个宗法制度的文化直接传承到了现代,去农村看看他们的传统习俗还能窥见一斑。农耕文明催生的这个宗法制度非常符合当时的小国寡民,甚至现在我们国家还多少受其影响,或者说我们现在多少已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
宗法制度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强调父家长的权威,而且到后期在不同程度上把这个权威在深度和广度上加深和扩大了,甚至在时间上也延长了。
深度上,孝敬父母孝敬到什么程度,被无限深化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经》可以看看。广度上,儿子对父亲的这种服从有了象征意味。也就是说,在中国社会里,一切男子之间的上下级关系都可以类比为父子关系。例如父子,父母官,君臣等,所以儒家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时间上,儿子得一辈子听从父亲的,甚至死了,还得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二,重视婚姻关系,妻和妾不一样。
娶妻得门当户对,相当于社交,没有血缘关系的通过联姻,能得到妻子一方家族的支持,那是资源,是土地,是人口,而取妾才是自己的私生活,妾背后没有多少社会资源。
三,兄弟不一样,嫡子和庶子不一样。
分封制是什么呢?天下的土地,人口等资源怎么分配,就用到了分封制,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士都是世袭的。
总结一下就是因为历史的需要,西周前期地广人稀,主要矛盾是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所以国家搞扩张,搞分封,这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分封后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就是不太好统治了,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太松没有了凝聚力,怎么办?宗法制很好的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部分作者勾勒出了周幽王之子宜臼周平王从镐京(今陕西西安)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因为西安和洛阳几乎处在中国地图上的一个水平线,西安在洛阳的西边,从西往东迁,史称东周,东周历经了515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东周开始也就是春秋的开始了。如果有人问,为什么会分两个时期,又是怎么分的?答,因为社会性质不同分的,怎么分的,可以自行查查其他资料。
在春秋期间,有几个国家需要重点认识一下,前期的齐国和鲁国,郑国和卫国,宋国,到后期的齐国,晋国,楚国,吴国和越国。到达春秋末期,因为地理位置,正好东南西北,被四个超级大国占据,东边的齐国(老大就是齐桓公),西边的秦国(秦穆公),北边的晋国(晋文公),南边的楚国(老大是楚庄王)出现了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场面。
第三部分,作者大致介绍了中国的法律来源于军法,而且春秋的史官,主公是没有权利罢免的,史官的功能除了纪录历史,还有一个是承接着道德评判的作用。然后介绍了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这两个思想非常对立,不过都有些道理。老子思想的特点是,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他喜欢用比喻,比如水,女人,婴儿,璞,一切弱的,没有刻意被社会污染的东西,这些东西有共同的特点,老子推导出那就是道。
孔子这个人相当有个性,推崇中庸之道,非常狂狷。最喜欢学生中的颜回,但是子贡最出名。
2.我的感触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开篇把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讲解的有血有肉,上学阶段只知道有这个名词,这一次大致熟悉了内容。
也正是这些内容,对待儒家中庸思想更加深刻了。现在我们提出口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现在看古代,说愚孝并不为过,但放在当时的大环境在看待这些愚孝,其实还是有些道理的。
3.本书特色
作者他讲的历史人物几乎都非常单纯,就像卡通人物,蠢萌蠢萌的,应该是作者语言风格简短,非常特别,就像一个素描大师,了了几笔就勾画出了人物的大致形象。
整本书,作者深入浅出,能够引导读者大致有印象。我是第一次把春秋这些国家混了个脸熟。比如齐鲁两个国家就不太一样,晋秦同样也是。
作者在讲解历史的过程中,穿插了很多我们已经家喻户晓的小故事,但通过这本书,这些我们熟悉的小故事就像有了一个家,有了归属感,我们知道这些故事发生在哪个时期,那个国家了,我想这也是我们读历史书的原因了。
4.我的看法
这些书中作者所说的是不是一家之言,我自己读历史书少,也不太清楚,尤其后面作者谈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作者竟然能够简短地概括,勾勒出他们的精神气质来,还真不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