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分短程咨询时,要先围绕主诉进行结构性访谈,根据心理学病历的内容对来访进行询问,而如果是长程,这些就可以不急着询问,可以在咨询的中途根据具体的情况再进行了解。
在咨询过程中,推进得快的话,问的信息会比较多,推进得慢的话则会比较深入。如果来访的隔挡重的时候,推进得快情绪累积会比较高,这样就会陷入到一种咨询师急于突破、来访则不断挡回来的不良循环当中,这个时候就需要慢下来,向深入的方向走。
有此时此地的信息时,可以抓住这个信息往下探究,特别是短程咨询时,在基本信息了解基础之后,更是要抓住机会向下深入。对于咨询过程中是否需要沉默来给来访空间,主要是看来访的反应,如果沉默给来访带来的感受是一种侵入时,不需要用沉默来给来访空间,只有来访在思考时,咨询时可以用沉默给来访留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咨询时如果来访提到现实性的问题,那么要先将现实性问题心理化,这样才能将心理咨询的工作继续进行下去。咨询师在面对来访现实性的问题时,心里可以冒出一些解决现实问题相关的想法,做为心理工作的参考,但不能诉之口中。
来访讲述和感受不大一致,比如讲很痛苦的事情时,像是在讲别人的事,这种情况下,咨询师反移情时是会感觉到难受和痛苦的,当咨询师有这样的感觉时,便能判断来访是处于隔离防御的状态,说明来访无法承受这个痛苦,所以把它隔挡在自己的感受之外。
人的人格特质是成组的不是单一的,防御也同样是成组的不会是单一的,来访最开始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某一个核心特质,然后在咨询的过程中慢慢地其他的特质也呈现了出来。而来访的呈现的特质,也会随着跟咨询师关系的递进有所变化。
来访的内心里面是有力量的,但很多时候无法把这种力量使用出来,而来访偶尔能把力量使用出来时,自己却没法去认可这个部分,所以他的回避并不是他真的办不到,而是他没有办法去认可这个部分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无力。
来访如果不能接触别人,是跟自己的自恋性评判有关系,总是否定自己,在乎外界的眼光。这种批判性或是认知逻辑上的东西,是属于外围的东西。从防御的层级来看,是逻辑层面的靠近外围的防御。这种情况就像是一个没有皮肤的人,跟人接触的时候会痛,所以不能跟别人挨着,只能自己呆着。
咨询的过程中,可能会在场景中进行跳跃,但这个跳跃是有连接点的,两个场景要有互通的地方,用这种方式来了解来访对于类似相关的场景的感受。比如,小时候怕打针的感受,如果现在还是怕打针,这两个场景都有“怕打针”的共同点,自然也会有相同的一些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