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爱民治国,是一种普世的执政理念

爱民治国,是一种普世的执政理念

作者: 湖山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7-06 16:17 被阅读48次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之三

    □      湖     山

    老子无为而治的主张,体现的是一种民本思想。他再三告诫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乱作为,不要损害人民的利益,因为民为国之本,民安才能国泰。这既是他的治政理念,也是他向的一个理想世界。

    在《道德经》第10章中,老子对统治者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做到无为而治吗?

    老子讲这样的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雄称霸,励精图治,富国强兵,都想要有所作为。但这些统治者往往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扰民害民,以致百姓苦难深重。老子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其核心就是“治国爱民”,反对施行暴政苛政,反对滥用兵力、滥用民力,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老子认为,爱民治国不仅是一种治政之术,而且还是一种圣人的修行,爱民治国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他希望那些身处高位的人,能够成为悟道的圣人。

    那么,作为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怎样修行悟道呢?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就是要像圣人一样,没有个人的私心私欲私利,而是要以百姓之心为自己之心,以百姓的欲望为自己的欲望,以百姓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就是要与百姓心连心,懂得知民心,顺民意,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失去民心,你的统治就会垮台。因为民心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老子接着说:“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圣人爱民治理天下,要和顺而不偏执,要使得民心回归淳厚浑朴,百姓十分在意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圣人对待百姓,应该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既有慈爱的本意,又有教诲的责任。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在通常情况下,人与人都是你对我好,我才会对你好,你对关爱百姓,和蔼可亲,百姓也会对你尊重拥护;你对我态度不好,我对你也不客气,你越是玩弄权术,百姓就越会用欺骗诡诈对付你,跟你离心离德。

    基于这种认识,老子主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百姓中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们;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们;让大家都变得善良。百姓中诚信的人,我相信他;不诚信的人,我也相信他;我不是甘愿让你欺骗,而是要让你回归正道,让人人向善,让大家都变得善良诚信。

    老子希望以善求善,以信求信,来感化那些不善良、不诚信的人。就是一种“爱民治国”的体现,是无为而治。这样做,可以少用惩罚措施,少用强制手段,通过教育感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给犯错的人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这种做法,确实有一定的效果。战争年代两军对垒,经常可以听到一句话“交枪不杀”,对于投降的敌方军人,不伤害他的生命,受了伤的给他治伤,愿意回家的还发给路费,这就是教育感化,是一种战斗力。敌方的士兵知道共产党的政策,他就不会拼死抵抗,因为投降了还有一条生路。

    所以老子认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国家的政治不严苛,政治环境宽松,你的百姓就会淳朴忠厚。国家的政治严酷黑暗,人民就会狡诈抱怨。老子主张温和治政,认为你的政治清明,社会矛盾就会比较缓和,百姓就会比较好管理,民风也会比较淳朴。如果你施行严苛,唱高调,瞎指挥,百姓就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想出许多办法来对付你,这样国家就不好治理了。

    孔子也有相同的观点,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严苛的政治老虎还凶猛,危及百姓的生存,激化社会矛盾,这样就会官逼民反,使你的统治崩溃。

    那么,老子向往的爱民治国,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3章中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真正的智者治理国家,首先要净化人们的心灵,使民众得到教化。其次要关注民生,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民以食为天”,让民众吃饱肚子,民众就不会铤而走险。再就是,要抑制人们的心智,绝不助长投机取巧的行为,让民众通过诚实劳动,过上幸福的生活。最后,要增加民众的体质,使他们身体健康,民众健康就不能劳动,不能服兵役。

    这里最具争议的一句话,就是“常使民无知无欲”,许多人从字面上的意义去简单理解,认为老子是想让老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是主张搞愚民政策。

    那么,老子到底有没有愚民思想呢?

    老子是周朝的官员,是统治集团的一员,出于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或多或少是有一些愚民思想的,他所宣扬的愚民思想,是为了让统治者更好地无为而治。其实孔子也一样,孔子一方面提倡“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平等,另一方面又提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主张愚民政策。这些都是两位圣人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老子是个学者,他并不反对学习知识,他也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赞成曾仕强先生的解读,他认为老子讲的“无知”,不是让老百姓不要知识,而是不要有太多无用的知识;“无欲”也不是没有欲望,而是不要有太多过分的欲望。他主张的无知无欲,是为了让百姓保持一种没有贪欲,纯朴自然的生活状态。因为没用的知识和过分的欲望,对人是有害处的。

    因此,老子认为治理国家,要重视教化民众,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百姓回归纯朴的精神状态。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无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要把那些所谓的贤士捧得太高,使得百姓争名夺利;不要去贪求那些难得的财宝,使百姓产生占有偷盗之心;不要去宣扬那些引起贪欲的东西,使百姓的思想产生混乱。

    老子“不尚贤”的主张,似乎与当时诸子百家所主张的尚贤政治背道而驰。事实上老子并不贬低、排斥贤才,他自己就是贤才。他所讲的这些话,就是要提倡统治者风清气正社会导向,形成一种纯朴的社会风气,不要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这样就国家就比较好管理,就便于实现无为而治。

    为此,老子建议:“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不要让那些所谓的圣人鼓惑,百姓才会获得百倍的利益;不要鼓吹那些虚伪的仁义道德,百姓才会恢复孝道和慈爱;不要听他们机巧利己的学说,盗贼自然就会没有。这三点,作为政治制度还不够,还要让百姓知道其中的道理。保持淳朴,减少私欲,这样就会没有那么多想法、那么多忧虑。

    为了形成纯朴敦厚的社会风气,应该“绝弃”那些所谓的圣人名人,散布的错误价值观,不要让他们毒化社会风气,这些东西都是误导百姓的,是对治理国家有害的,不让他们妖言惑众,百姓就会少思寡欲,正直不贪。

    老子“爱民治国”的理念,不仅是一种人心所向的理想,也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为古今中外的执政者所认同。我们今天重温老子的思想,可以增强管理者的民本意识,在现代的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少犯重复历史的颠覆性错误,使我们的治国理政更顺民心、得民意,以保国家的长治久安,百姓的安居乐业。这就是我们学习《道德经》,最有价值的一点感悟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民治国,是一种普世的执政理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lb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