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秦纪二 第七卷秦二世皇帝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
【原文】
当是时,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谒者从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怒,下之吏。后使者至,上问之,对曰:“群盗鼠窃狗偷,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也。”上悦。
【译文】
当时,天下诸郡县苦于秦法的严苛,于是在陈胜起义后争相杀死秦朝派遣到地方的官员以响应陈胜起义。有秦朝派往关东地区的人回咸阳,把起义造反的事情告诉了秦二世。秦二世很生气,把这个人给下狱治罪。之后,又有人从关东回咸阳,秦二世问此人,关东什么情况。这些人都说:“那些人不过是偷鸡摸狗的盗贼,郡守(地方行政最高长官)、郡尉(地方军事最高长官)已经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已经不用忧虑了。”秦二世听闻后很开心。
【解析】
人都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只喜欢听好听的消息,不利于自己的就会刻意去回避,不愿意面对现实,这样的人性千百年来从未改变。
公元前209年,各郡县的百姓都苦于秦朝法令的残酷苛刻,因此争相诛杀当地官吏,以响应陈胜。秦朝最高统治者二世胡亥,两次获悉起义之事截然不同的反应。第一次,秦朝谒者从东方返回朝廷,把各地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的情况如实上报给二世胡亥。胡亥听后勃然大怒,将谒者交给司法官吏问罪。第二次,当胡亥向后来回来的谒者询问情况, 谒者回答:不过是一群鼠窃狗偷的盗贼罢了,郡守、郡尉正在对他们进行追捕,陛下不必为此担忧。二世于是颇为高兴。
胡亥为什么只愿意听报喜不报忧的消息?是其“玻璃心”所致?还是另有隐情?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几种情况:
一、胡亥确实是一个玻璃心的人,喜欢听喜不听忧。
胡亥原本就是一个只会贪图享乐,不作为的花花公子。由于李斯和赵高狼狈为奸,才获得了皇位。以前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现在突然荣登宝位,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判断,并做出决策。这个时候突然来一个全国叛乱的消息,内心不免有些惊恐和不知所措,对此类问题更不会深入思考,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对策了。于是就本能地给予屏蔽,甚至对传送这个坏消息的人感到厌恶。
还有就是在他的任内,全国发生了严重的造反事件,那是对他统治的不认可,更是对他个人权威形象的伤害,这样就会让其在内心深处生起抗拒之心。眼不见,心不烦,就当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胡亥的成长历程和始皇帝也不一样,他没有经历过残酷的军事和政治斗争,所以他也无法掌握军事和政治斗争的各种办法,对突如其来的造反,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再一次本能抗拒。
二、胡亥封锁坏消息,是为了稳定内部局势。
胡亥作为大秦帝国的皇帝,他要想知晓天下的动态,无非有三种方法。其一、自己出宫,跟始皇帝一样,全国到处巡查。其二。靠下面的官僚给他做实时汇报情况。其三,自己委派亲信打听全国各地的消息。
这三种方法有弊也有利,而材料中的这个汇报信息的谒者就是第三种。
汇报的信息,很不好,按理说,胡亥应该多方位求证,再次派遣人员到民间考察,以确保外界是否真的发生严重叛乱。
但是为什么胡亥要把这个汇报坏消息的人下狱治罪呢?难道真的如史书所说,秦二世残暴不仁。
笔者认为,事情绝对不会那么简单,胡亥虽然没有经历过权力斗争,一直以官二代的形象自居,但是既然做了皇帝,就知道需要承担相关的责任,不能像往常那样吃吃喝喝,所以他这样操作肯定有一定的权力敏感度。
首先,胡亥得位不正,联合李斯、赵高发动政变夺得了皇位。现在天下人各地爆发农民起义的时间正好是他接手皇位之后,那么因果关系,别人就会认为这个锅和胡亥脱不了干系,而不会怪罪这是始皇帝埋下的祸根。试想一下,始皇帝在位的时候,全国上下好好的,现在你胡亥一上台,就爆发全国起义,搞得怨天尤人,这对胡亥的权力稳定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全国爆发农民起义,就算是胡亥残暴不仁所造成的,每一个人都不会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情,为了避免心理压力,要么死不承认,要么找人背锅。不承认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这个消息封锁起来,甚至遏制这种消息的发生。
其次、在全国农民起义发生之前,胡亥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呢?一是听取赵高的建议,将所有兄弟姐妹处死,牵连者不计其数。如果他这把屠刀对外人,那还勉强说得过去,但是他却把屠刀对准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这就极其说不过去了,甚至可以说相当残忍。
当初李世民在玄武门发生兵变,将自己的兄弟全部处死,后来哪怕他当了一代明君,这样的黑历史都没办法抹去,何况胡亥对天下人没有任何功绩呢。所以其他反对派会借用陈胜吴广起义叛乱的消息,来讨伐攻击胡亥本人,动摇他权力的合法性。所以,秦二世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先直接把这个汇报消息的谒者给关起来,以稳定内部局势。
三、胡亥封锁坏消息,只听好消息,为了控制朝局。
作为后世读者,从前因后果来看,会觉得胡亥将汇报坏消息的人抓起来,而只听汇报好消息的人,这是在自欺欺人。但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作为皇帝,其实他也不好判断谒者的话是真是假。毕竟上位才一年多,以前始皇帝活着的时候,天下太平,而现在就发生了那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任谁都难以置信。
公元后960年,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当时周恭帝年纪还小,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于是便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这就是对消息没有进一步确认,而导致严重的改朝换代后果。
既然无法确定这个消息的真伪,那么胡亥将人抓起来真的有用吗?这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随着时间人员流通,相关关外消息也会陆续传到咸阳,到底有没有这个事情迟早会知道。
把人抓起来,就是胡亥对这个事情定了基调,告诉朝廷内的人,没有这个事情,关东的大规模叛乱根本不存在。如果有人说存在,并以此举事来对抗胡亥,那么胡亥一举可以名正言顺镇压对方。
其次,如果真的存在,那么发生这么大的事情,也一定对关内地区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容易引起关中的稳定。胡亥对这件事情进行定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先稳定人心,然后再想办法争取时间向外地调兵平乱,一旦朝中出现骚乱,也方便控制局面。然而事实上,胡亥到死都没有做出正确的决策。
【启发】
1、坏消息不可怕,可怕的是当坏消息已经产生的时候,你却不知道如何控制局面,怎么处理控制不良的影响。现在世面上,很多真假消息很难辨,特别是那些艺人,当网上有不利于自己的负面舆论时,作为公关部门要及时引导不良舆论对他的影响,要有控制坏消息的能力。
2、无论做什么事情,尤其是做大企业的,要时刻关注本行业的信息。比如炒股,比如期货的。什么消息对这个行业有影响,就要时刻把握好。所以,还是老生常谈一句话,信息的重要是所有决策的基础,打造准确的消息搜集渠道至关重要。
3、好消息不做讨论,如果遇到坏消息,该怎么处理?
第一,要多方求证,不信单方面的渠道,要了解清楚了再做决定。
第二,提供坏消息的人,不要迁怒于人,更不要责怪对方,因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如果受到处罚,那以后没有人给你汇报真实信息,最后只会看你一条道走到黑。
第三、坏消息无法封锁时,要在短期时间内作出决断,要主动释放消息,并用好消息来进行对冲影响。否则被动等别人把消息揭露出来,你就彻底被动了。这对组织内部的相关领导尤其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