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别人的攻击,卫青是这么做的 | 资治通鉴
【专栏介绍】
解读《资治通鉴》,欢迎关注。
这是第 163 篇。
【发生时间】
公元前一二三年
【相关人物】
卫青,大将军
【故事大概】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到了卫青进攻匈奴,大胜归来,并获得了汉武帝的丰厚赏赐。并且,我们还分析了卫青面对功劳的时候,能够保持冷静,只拿自己该拿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将功劳与下属分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卫青面对别人的政治攻击,是如何处理的。
一、胜利与失败
这一年春天,卫青继续出兵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进攻匈奴。这一次进攻,依旧获得了胜利,斩首了几千个匈奴。经过两个月的修整过后,卫青再次率领军队进攻匈奴,斩首上万人。这几场大战,直接把匈奴的志气给打灭了,也把中国人心中的怨气给打出来了。
匈奴就像是强盗一样,多次进攻中国边境,不仅抢劫,还要杀人。中国人想不明白,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甚至还把皇室的女儿嫁给了匈奴,为什么你们还要来烧杀掳掠呢?秦始皇没有往北边继续打,而是修建了长城,目的就是为了给匈奴一个机会。通过物理隔绝的方式,给了匈奴活路,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的百姓。但是,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不会种植,也没有中国人的管理智慧,东西吃完就完了,遇到了天灾更是连活路都没有,所以只能够靠抢劫。长城再高再长,匈奴也会想尽办法来突破。这幅嘴脸,在如今的美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弄些堂而皇之的借口,以举国之力来打压一个中国公司,却一直都打不赢,简直是笑话。
言归正传,卫青几场大战,打得都非常顺利。可惜,天有不测风云,这时候出现了严重问题。右将军苏建、前将军赵信两人的部队,在前进的路中,突然遇到了匈奴单于的主力军。单于,意思就是匈奴的头领。既然是头领所带的军队,那么必定是主力。而此时两人的军队,只有三千人。三千人遇到了对方的主力部队,奋战一天,汉军被打败了。匈奴的主力,应该是在几万的数量。而汉军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坚持一天多,也说明了军心的稳固,以及军力之强。
如果说,这场战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么对于卫青来说,影响也不大。毕竟,失败在所难免。但偏偏前将军赵信投降了。赵信为什么会投降?因为赵信曾经是匈奴的小王,也就是小部落的酋长。因为投降了汉朝,被汉朝封为翕侯。眼看胜利无望,赵信回想起自己当小王的时光,直接就投降了。不仅自己投,还带着八百将士投降了匈奴。而右将军苏建,则是在身边的将士全部战死的情况下,逃回了卫青的身边。
可以看到,赵信这个人,就是墙头草,风吹哪边就往哪边倒。看到汉朝有利益可以拿了,就投降了汉朝。看到胜利无望,想着荣华富贵,苟且偷生,就投降了匈奴。而八百名将士,在他的带领下,也投降了。这就好比,一个人在打游戏的时候,直接就来了句:“不投就送。”导致了整个队伍都因为他而投降了。
可以说,这一场偶然发生的战斗,使得汉朝军队刚建立起来的威望,瞬间又没有了。两个大将,一个逃跑,一个投降,三千人死的死,投的投。对于整个军队的士气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对于大将军卫青来说,则更是一次耻辱。自己的下属丢人现眼,不正是自己管理军队出现问题所导致的吗?
二、政敌的进攻
我们常说,人红是非多。对于卫青来说,升到了大将军,表面上是荣华富贵,暗地里是风起云涌。有太多人眼红,也有太多人想要找机会拉他下水了。这就好比,白起在打仗的时候,丞相范雎一直在背后算计着,不能够让白起功劳太大,否则自己的地位就不保了。为此,范雎多次用计,劝导秦昭襄王,约束白起。
对于卫青来说也是如此。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别人不敢轻易就进攻他。而一旦他犯了错误,那么攻击就必定无法避免的。不管你曾经的功劳有多大,只要一次错误,再加上对手的推波助澜,直接就能够抵消掉。这种心理,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都没有,或者大家都差不多的时候,彼此之间都能够和谐。而一旦有些人有,有些人没有,这时候矛盾就出现了。这是人性,而不是中国人性。有些人喜欢拿人性来攻击中国人,认为这是劣根性,这是毫无道理的。
果然,有个大臣叫周霸的,便说:“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
意思是,卫青从带兵开始,从来都没有斩首过一个将领。今天苏建抛弃将士,逃亡回来,应该斩首,以此来声明将军的威望。周霸这一句话,说得非常巧妙。首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卫青。卫青为什么不斩首将领?必定是因为跟将领的关系好,或者是有利益上的交易,所以形成了互相勾结的同盟体。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导致了苏建敢抛弃自己的部队逃亡。如果苏建知道逃跑回来也必定死,还可能会波及到家人,那么他万万不敢逃跑。
接着,又说了卫青所带领的部队,无视将军的威望。这一点也是致命的。将军无威望,也就说明了将军的能力不行,不能够明令必行。也就是说,彻底否定了卫青的能力。如果卫青不斩首苏建,那么就说明卫青的管理方式出现了问题。如果斩首了苏建,又势必会带来军心的动摇。可以说,周霸这一个套,下得非常隐蔽,也非常周全。
不过,这时候有大臣站在了卫青这一边。他解释说,苏建用几千的军队,抵抗住匈奴几万的主力军,奋死拼搏一天多,直到士兵都死光了,都不敢有二心。如果这个时候斩首了苏建,相当于告诉其他人,宁愿投降也不要回来。
大臣虽然反击,但是却稍显无力。一下子,决定权就全抛到了卫青的身上。斩首,有助于严明军纪,却容易失去军心。不斩首,有助于聚集军心,却无力于严明军纪,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这时候,卫青做出了一个比较危险的选择,将球踢给了汉武帝。这不能说是一个高明的解决方案,却也是卫青无奈之下所做出的抉择。为什么呢?把球踢给了汉武帝,则说明了自己没有能力处理这样的事情。而不把球踢给汉武帝,则又会导致两边都得罪。
卫青说:“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擅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这句话,也说得很有深意。首先,表明了自己与汉武帝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决不允许别人来挑拨离间。其次,又把周霸批了一顿,对周霸说,你别瞎扯淡,老子还要你来教我带兵打仗吗?最后,是把责任推给了汉武帝。
这样的解决方式,虽然不算完美,却也保证了各方的面子。最后,苏建被贬为普通人,也没有被斩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政治上都是明争暗斗的。而实际上,不管是政治、职场或者是经商,这样的问题都是无处不在的。只不过有些人用的手段厉害,有些人用的手段普通而已。
三、多做多错,是否不做?
从卫青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做的事情越多,犯错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么不做是否就可以呢?也不行。大家应该都听过这样一个词,那就是懒政。懒政与腐败的危害性,都是一样的。看过《人民的名义》的朋友,应该记得里面的光明区区长孙连城。孙连城被人称作是孙宇宙。为什么呢?因为区长下了班喜欢在阳台观测宇宙,并获得了顿悟。什么顿悟呢?那就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这样的人,虽然在职场上能够明哲保身,却深受百姓的延误。不做不错,相当于占着茅坑不拉屎,拿着资源当浪费。大家在职场上工作,身边也应该有这样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也十分令人讨厌。当然,这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待。如果从整个大环境来看,那也说明了,整个职场氛围出现了问题,才使得这样的人有了生存的缝隙。有些事情,是积弊已久的。
《韩非子》:“国有擅主之臣,则群下不得尽其智力以陈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何以明之?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今为臣尽力以致功,竭智以陈忠者,其身困而家贫,父子罹其害;为奸利以弊人主,行财货以事贵重之臣者,身尊家富,父子被其泽: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处哉?”
韩非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出现了大奸臣,那么大臣就无法忠心为国家办事,只能够唯唯诺诺去讨好大奸臣。为什么呢?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受到侵害,人都是趋吉避害的。这就是大环境的问题了,这里也不详细讲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韩非子·奸劫弑臣》,韩非讲得非常详细。
【触类旁通】
【欢迎关注】
历史使人明智,经典使人通达。
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欢迎搜索公众号:稽圣
ID:jishengwh
进行关注并订阅所有文章,欢迎转发、在看、收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