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普通铁路相比,高铁更便捷,更舒适、更美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坐上高铁去旅行,感受沿途亮丽的风景。不过最近,央视《焦点访谈》记者调查发现,全国不少地方的高铁沿线各种垃圾遍地,私搭乱建成风,可谓大煞风景。通过航拍观察,京沪高铁天津这一段,这种景象少说也有两三公里。(央视新闻4月18日)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但现在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已经很难截然分清,往往是在生活垃圾的上面又堆放了很多建筑垃圾或无法命名的垃圾,这使得各种垃圾难分彼此。因而,在人们视线中,各种垃圾虽然还在千变万化,但其实所有的垃圾只有一种,那就是混合垃圾。
城市在发展,人们在生活,产生垃圾是一种刚性的必然。在一些城市,主城区虽然看上去很漂亮,但外围郊区却是一片狼藉。就目前来说,任何漂亮的城市,都有过一段并不“光彩”的历史,山前山后,河的两岸或地下深处,隐藏着大量的垃圾,但随着社会环保理念的提升,一些大城市已开始全力治理垃圾围城的状况,很多一线城市也正在向着表里如一的方向努力。
然而,就目前来说,治理垃圾的首要条件就是暂存垃圾的空间,但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早已没有了这样用于周转的土地。所以垃圾在不断地搬家,也在不断地侵吞着更大的城市外围,这使得城市郊野变成了最大的垃圾场,很多城市都在向外围推卸着垃圾,同时,这些城市的管理者,也都在向外围推卸着应尽的责任。
这其中的关键原因,在于城市管理者已经将治理垃圾当成了“视觉剪裁”的变戏法,只要将垃圾移到了视线以外,那就是大功告成。而这样的政绩也是经得住当今普遍检验的政绩,因为城市主要领导眼里看不到垃圾了,城市也就没有了垃圾,可以说,这样的垃圾治理的变戏法,正是造成今天垃圾“乾坤大挪移”的主要原因。
城市要环保型的发展,人们要环保型的生活,这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刚性课题,但现在这个课题已经被扭曲的政绩观软化。一些城市的外围,同时也是另外一些城市的外围,而这共有的外围地带,也正成了“三不管”或更多不管的垃圾沦陷区,因为它们都在地图区划的不显眼之处,说这些垃圾到底应当属于哪个城市的,恐怕没有能说清楚,因为这里面还掩埋着更多历史交叠的遗留问题。
治理垃圾,需要暂存垃圾的空间,但这并不是根本目的,因为再大的空间也有被填满的时候,而根本目的在于垃圾的集中再处理,但这需要一个更大的通盘前提,那就是所有邻界城市都要同时落实垃圾分类硬性约束,在这样的共同前提规则下,才能实现最终的循环利用,而这也是垃圾终极治理的不二法门。
雾霾治理曾经也是一个跨城际的难题,但随着社会讨论的深入,人们发现对于雾霾治理,根本不能寄予城际跨界的划分,如果有这样的划分,也就等于给了所有邻界城市无尽的推诿借口。而现在对于雾霾治理,已经走出了徘徊,有了较高的社会认识,那就要打破所谓的责任区域,使狭隘的责任意识,融入到更大的一体化责任理念之中,这是一种历经痛苦之后得出的经验。
而京津冀一体化,或其它地域的一体化建设,当然也包括诸如环渤海湾共同圈等概念在内,本身并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而是更多方面一体化的总称,它的题中之意,当然也包括环保治理等方面的一体化,而对于城际垃圾的治理,也犹如对雾霾治理一样,有着同样的道理,和可以同样借鉴的理念,而这当然也更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题中之意。
因此,对于各地区间出现的“城际垃圾”问题,并不应简单地以狭隘的责任意识来解读,尽管这其中确实存在着区域责任问题,但更大的问题在于,狭隘的责任划分,和狭隘的政绩考核,已不能适应诸多“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这必须要给予大理念的破解。各种垃圾是生产生活的刚性产出,更高层面的管理者,应当敢于正视它的存在,并将它纳入更大范围内的联合考量。因此,对于“城际垃圾”的治理,还要在更大范围内统一政绩的考核标准、统一垃圾分类的硬性约束、统一垃圾暂存的空间约束。总之,对于“城际垃圾”的治理,还需在诸多方面,形成区域跨界、责任跨界、措施跨界的一盘棋治理思路。�V?r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