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正文
话题来自:河南汝阳思源TEAM
从邢台两位大咖的演讲谈读书
中原人666 (河南汝阳思源 赵亚洪) 楼主 Lv3
2016-09-14 21:41


今天再次聆听了沪江阿诺和邢先生的演讲,仿佛又一次受到灵魂的洗礼。说实在的,我很崇拜他们,总在想什么时候我也若能做人如此,此生无憾矣。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愚笨的人,平时我总是要付出别人双倍的努力,才能得到与别人一样的收获。比如读书,我自认为读的书也不少了,而且终生都在阅读,却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有时候反而只能够认识到自己充其量就一个书呆子。家中书房里有自己买的200多册的图书,历史方面的像《史记》、《三国》、《资治通鉴》、《四书》、《世说新语》、《红楼梦》、《聊斋志异》等,评论书像台湾傅佩荣的《细说论语》、《孟子》、《老子》,易中天的《品三国》等,杂家小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清风明月的《清朝那些事儿》等,武侠小说是我的最爱,金庸先生的15部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加上《越女剑》我全部拜读。值得一提的是我20年前拜读路遥的新作《平凡的世界》,我那时上大一,很被里面的人物所感动,做了50多页的笔记和感想,几天前再次拜读,依然感动得如鲠在喉。读了这多书,说话却并不见进步多少,尤其是大庭广众之下发言,每每紧张得思路混乱、口齿不清,原来想好的内容此刻早跑得不见影踪,真正变得理屈词穷,甚至“两股颤颤,几欲先走”。我最欣赏的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书中不惜笔墨精彩描写朝中名臣之间的心机和角斗,读来真叫人快活,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之术着墨最多,我也想学习这些来丰富自己的处世技巧、语言技能,因此全书150万字读了两遍,却仍觉收效甚微。我总在想,如果别人读书像我,恐怕早就成大家了。
忽然想起宋濂的《张生借书说》里面,有说读的书用汗牛充栋形容,竟然有人读了一间屋子的书,那么我读的书岂不是他的九牛一毛?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后能出口成章。毛泽东曾在北大图书馆当过6个月的图书管理员,就算日夜读书,又该能读多少?这6个月更不会造就他成为一个诗人的必要条件,反而是读书之余,他很快认识和拜访了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文科学长陈独秀、刚刚留美归来的北大年轻教授胡适、《京报》社长邵飘萍等一大批他神交已久的文化界名流,并时常参加他们组织的活动,开阔了视野,这才是他的思想脱胎换骨的真正原因。因此我想,书只是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读书的作用是无形中在辅助这个人在现实中的思想转变和处世哲学,甚至在改变着这个人的人生观。因此,非常善于演讲的阿诺和讲话抑扬顿挫的邢先生,并不是他们的书读得多了才讲得好,而是这种读书的作用在背后滋养着他们的思想和语言。
所以说,读书是一个人无形的资产,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到什么时候,永远别忘了读书。在丰富我们思想的同时,让读书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这才是我们不断进步的阶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