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默兰是延森出生的小镇,延森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了作品之中,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上个世纪希默兰小镇上的风土人情,位于高纬度地区的北欧民族有其独有的冷峻感,不管是因为气候的冰冷还是物质的贫乏,都让文字带上了强烈的压抑性。
看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版本,原著应该是34则短篇,仅仅录取了8篇,产生了强烈的被忽悠的感觉。尽管延森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故事集的阅读体验感就是民间故事汇编的感觉,大概可以向丹麦的《猎人笔记》靠拢。延森对生物学的兴趣也折射到作品中来营造气氛,希默兰小镇通过延森的文字和北欧古典电影的画面相互融合,作品有了置身事内的渲染力。
大致挑了几篇阐述个人观点:
《安妮和母牛》是强烈的孤独,是老龄化社会的绝对反转。不管是老人还是老牛,到了一定年纪总会感到生活愈发无聊,身边可能可以交流的人越来越少,谁也不知道这次和好友见面后下次还能不能见到。安妮和母牛只是想在路边静静站着,并没有伤害任何人,但也遭到了不知情者的无端辱骂。对比来看,我们古代插标后才表明是在售卖的规则,对社恐和路人非常友好,一目了然的方式让真正有意向参与交易的人直接可以进入讨价还价的环节。
《耶斯巴牧师》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篇,看到了这位来自丹麦的纯爱战士应声倒地。初恋是不是一个难以忘怀的存在,爱意随风起,风止意难平。碧姬黛将年轻时的恋人藏在家里的阁楼上,浪漫地看,是年少时的爱意转头击中了现在的自己;现实地看,陌生人进入家中,随时都可能产生危险,即便是年少时的白月光,又怎么能知道多年的社会经历不会让他的性格发生变化呢?毕竟碧姬黛的初恋出场时的身份是为祸乡里的强盗。
被带了绿帽子怎么办?当然是选择原谅她。对比耶斯巴设计了一个非常具有诗意的细节,明明在盛怒之下,但是看到蜜蜂筑巢时还是会忍不住和碧姬黛分享。爱与不爱都藏在细节里,爱意的消失是从分享欲和探索欲的消失开始。一个纯爱又懂得发现生活的美的牧师,却被生活狠狠打了一巴掌。
最后耶斯巴和碧姬黛生下11个孩子,其中最大的孩子很明显是碧姬黛和强盗的孩子。选择沉默,或许爱情本就不属于自己,耶斯巴做为牧师,践行了主爱世人,大爱无疆的宗教理念,站在屈辱中挺直腰杆,夯实小镇的信仰基础。但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倘若我处于同样的位置,在付出了炽热的爱意后遭遇情感的背叛,只会诞生更加愤怒的情绪。自己舍不得动的妻子,被渣男给侮辱了。
类似的剧情大概是唐婉同赵明诚结婚后在沈园遇到了陆游,赵明诚默默给她们俩留下了交流的空间。赵明诚和耶斯巴的纯爱氛围拉满了生命力,和让妻子重获生活的信心。世人只知钗头凤,无人知我赵明诚。
《三十三年》像丹麦韵味的《活着》。嘉思汀在经过年少的欢娱的爱恋后,结婚后还是和其他的农妇一样,每日在小镇上为了生活毫无美感可言,贫困的生活之下更是被迫面对家人一个个去世的打击。在片源的希默兰,生活不会因为你唱歌有感染力,就让你在命运的漩涡中抽身而出。如此看来,倘若嘉思汀生活在现代,能不能通过参加选秀节目或者直播的方式,让自己的生活稍微舒适一些。
《睡眠是我们的生命》剧情内容一般,有点捉弄意味的寓言故事。但是题目取得深得我心,在寒冷的冬天,起床全靠爆发力。只要没有外来因素阻碍,大概的确可以睡个一天一夜吧。睡眠是上帝给与我们短暂的失眠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