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领导力?
1.领导力是责任,是解决问题的责任。
2.把领导力等同于职位,是对领导力最大的误解。
3.领导力尽管不等同于职位,但是两者之间有联系:领导力是领导职位的责任,领导职位是领导力的资源。
4.学院派研究领导力有一个误区:他们往往研究的是领导,而不是领袖。领导是担任领导职位的人,领袖是真正发挥领导力的人。
5.这个课程的主题是如何当领袖,而不是如何当领导。
领导力口诀
跟我上VS给我上
领导力十律包括:承担责任、解决难题、密切联系群众、讲故事、当老师、从失败中学习、反思、深思、认识自己和成为自己。
推力和拉力
1.权力就是让别人听你的,你能够让别人听你的,这就是权力。
2.我们讲了六种权力,有三种是跟职位联系在一起的:合法权力、强制权力和报酬权力。有三种我们把它们称为个人权力:参照权力(别人把你作为榜样)、专家权力,还有信息权力。
3.前三种权力是领导力的推力,后面三种权力是领导力的拉力,领导力的高手主要用拉力,尽量让推力变得多余。
领导力和魅力
1.魅力不是发挥领导力的前提条件;
2.魅力往往是发挥领导力的结果,是两个方面的结果,既有领导者的实质改变,也有追随者的心理作用;
3.魅力还可以是发挥领导力的负担。可能会变得自以为是
第一句口诀:我来
面对集体难题,挺身而出。
1.说“我来”不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是追随,我们要克服这样的本性,所以需要说“我来”。
2.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发现,叫旁观者效应,也叫责任扩散效应。
3.怎么说“我来”:一种说法是“让我来”,面对难题你挺身而出。但是要注意,是让我来发挥领导力,而不是让我来当领导。
4.说“我来”,还可以说“跟我来”,“跟我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示方向,一种是以身作则。
领导和管理
1.本尼斯说,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是做正确的事。
2.科特说,管理是维持运转,领导是实现变革。
3.海菲兹说,管理是解决技术性问题,领导是解决适应性问题。
4.我稍微修改了一下海菲兹的话:管理是解决技术性问题,领导是解决挑战性难题。在一个组织中,各个层级的经理人一般都同时承担两种责任:既要解决技术性问题,又要解决挑战性难题,既要管理,又要领导。
希特勒问题
领导力的定义就是八个字,动员群众解决难题。 动员群众是为了解决难题,解决难题要求动员群众。 希特勒只是动员群众、不是解决难题,那不是领导力。
第二句口诀“我不知道”
面对难题,勇于说“我不知道”:
1.面对技术性问题,我不一定知道;
2.面对挑战难题,不一定说出口,但心里要知道我过去的答案不一定管用;
3.面对难题,我要动员群众发现答案;
4.面对难题,我即使知道,也说不知道,为了动员群众更主动地去实施答案。
领导力两种关系
毛泽东说的是要从柴米油盐这样的问题出发,让群众理解更高的任务。(先建立交易型关系,再建立变革型关系。通过解决好技术性问题来建立关系,会有助于解决挑战性难题。)
领导力是关系,分为交易型和变革型两种关系。 我们可以从建立交易型关系出发来建立变革型关系。变革型领导力才是真正的领导力。
培养唱反调的人
不要用能力、态度两个维度,因为态度或者德太主观,容易被滥用。
我介绍了一种给下属分类的新方式,用两个维度给员工分类: 1.是否独立思考; 2.是否积极参与。 最好的下属是又积极参与又独立思考的下属。所以,领导者要鼓励下属用积极的方式唱反调,这是一个重要的领导力理念。
第三句口诀“你觉得呢?”
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是提问,而领导者要问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你觉得呢”。这个问题是沙因所说的谦虚的提问,符合他所说的第三种谦虚(思想上有启发。情感上有激励。关系上有促进。行动上有推动),应用范围也非常广,也可以动员群众。当下属来向你请示工作的时候,直接问:你觉得呢?
领导力故事的两大要素
动员群众改变,打动情感比打动理智更有效。而讲故事可以同时打动理智和情感。 领导力故事有两大要素,一是形象,二是距离,离听众的距离要近。 不要讲动物故事,太远。
领导力故事中要有一面镜子
领导力故事的一个秘诀:故事中要有一面镜子,要让听众照到自己。 有四种正确的领导力故事:我是谁的故事,我们是谁的故事,我们向何处去的故事,还有我们为什么要变革的故事。
追随力的三个要点
追随力是动员领导解决难题,是站在追随者的角度发挥领导力。
1、委婉地唱反调,具体方法:避免公开唱反调、为难式唱反调、借力式唱反调。
2、积极地唱反调,具体方法:有建设性的内容、在决策前提出、以参与为前提。
3、向上建立关系,用关系的眼光看待追随力,面对不同的上级,唱不唱、怎么唱,应该有不同的做法。你可以从交易型关系出发,来建立跟上级的变革型关系。
伟大老师的三个动作
1.彼得·圣吉说,领导者有三个角色:设计师、老师和仆人。
2.领导者最主要的角色是老师。三个角色合成一个,要做的事情依然是三件。伟大的老师、伟大的领导者要做三件事:设计、教导、服务。
当老师的关键只有四个字
1.围绕用人之长,有两个思想上的误区:一个人可以全面发展;一个人在薄弱的地方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2.用人之长在操作上的两个重要原则:一个是容人之短,另一个是识人之异。
3.用人之长具体的应用可以体现在四个字:选育用留。各阶段都要发挥长处。
第五句口诀“我教你”
围绕“我教你”这句领导力口诀,领导者当老师有五个层次:管教、说教、身教、请教和传教,它们分别对应着“我教你”这句口诀的五种说法。
管教对应的是“照我说的做”, 说教对应的是“我说给你听”, 身教对应的是“我做给你看”, 请教对应的是“你说怎么做”, 传教对应的是“你为什么做”。 这五个层次可以分为两组,管教、说教、身教是一组,更多是在管理。请教和传教是一组,更多是在领导。
没有犯过大错的人都是平庸之辈
平庸的人和伟大的人有一道明显的分水岭,就是对待失败的态度。 平庸的人害怕失败,伟大的人不怕失败。 如果你想要从平庸到伟大,你需要改变对失败的态度,你需要克服心理上、社会上和能力上三个方面的障碍,最主要的是能力障碍。
组织要学会聪明的失败
组织对待失败应该有四个态度:
1.及早发现失败,领导者要走动式管理;
2.鼓励报告失败,你甚至可以考虑通过奖励失败来做到这一点;
3.深入分析失败。不要问:谁干的?而要问: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
4.主动实验失败,主动去创新,但是先要试点。 我还介绍了聪明的失败的概念。伟大的组织不是不失败,不是失败少,而是他们善于利用失败,他们擅长聪明的失败。
第六句口诀“失败了?恭喜你!”
如何改变害怕失败的态度?使用这一句口诀“失败了?恭喜你!” 支撑这句口诀的有两个轮子:
一个轮子是对失败的分类,失败可以分为七种,这七种失败又可以分为三组:好的失败(探索创新)、正常的失败(已知风险、难料风险)、坏的失败(无视规章、粗心大意、能力不足,流程缺陷)。
另一个轮子是对失败的重新定义。失败可以重新定义为善意的提醒,成功的过程,有益的发现,学习的机会。失败是学习的机会,这是对失败最重要的重新定义。对所有失败都值得恭喜
反思的本质是对思之再思
反思的本质是对思之再思,已经有了一个思,你对这个思进行再思,这就是反思。 反思常常是回头看,但是回头看不一定是反思,反思也不一定是回头看。 你也可以在行动之中,或者在行动之前反思。在行动之前反思,有一个好方法,叫做预演失败。
反思的四大要素
第一个要素:抽身而出。有一个技巧叫反馈分析;
第二个要素:放下情感。预演失败之所以是个好方法,因为它帮助我们放下情感;
第三个要素:转换角度。你可以用换人思考这个技巧(牛人会怎么处理),它能够帮助你转换角度,还能够帮助你放下情感;
第四个要素:指导实践。
具备这四个要素才是反思。
领导力原来是美好的
你们的留言帮助我认识到一个“我方立场偏差”,我需要大声告诉你们:领导力有四大特征,决定了它的美好。
1.领导力求真,要求你直面难题,直面残酷的现实;
2.领导力求善,要求你解决难题,为社会提供价值;
3.领导力求美,要求你创造性地解决难题;
4.领导力求难。解决难题很难,动员群众很难。
第七句口诀“我要改变什么?”
反思的口诀是“我要改变什么?”你可以用这句口诀,引导自己、引导他人进行三个层次的反思:
一是小反思,反思如何改变行动;
二是中反思,反思如何改变目标;
三是大反思,反思如何改变心智模式。 在进行具体反思的时候,你有可能需要进行反思升级,从小反思升级到中反思,从中反思升级到大反思。
领导者做决策,而非做决定 第八句口诀“为什么?”
领导者做决策,而非做决定。决策是找到普遍问题的一般性解决方案,可以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可以一次解决一批问题。决定是找到具体问题的个别性解决方案,最多一次解决一个问题,而且往往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怎么做决策?你需要升级你的分析层次,不仅要在事件的层次,更要在行为模式和系统结构的层次去分析问题。 你可以运用领导力的第八句口诀:为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发现问题最根本的原因,针对最根本的原因做决策。
领导者要问的第二种“为什么”
我用三个石匠这个“史上最短管理案例”,讲了系统思考的三个要点:
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要在整体中理解部分;
3.对部分的最优化对整体不一定有利。 怎么培养自己系统思考的能力?问第二种为什么。第一种为什么是找问题原因,第二种为什么是找系统目标。
最高级的智商——整合思考 “为什么不”
伟大的领导者、伟大的企业的共同点就是整合思考。 要学会整合思考,你要改变对冲突的观念,从认为“冲突是坏事”改变为认为“冲突是建设性的”; 你要改变对资源的观念,从认为“资源是稀缺的”改变为认为“资源是充足的”; 你还要应用领导力口诀“为什么”,更具体地说,是问“为什么不”,为什么不能同时做到?
发现组织的根隐喻
我们依赖隐喻而思考,而生存。 绝大多数企业领导者在用三个根隐喻领导自己的组织。
第一个,商场是战场,你死我活关系。
第二个,人力是资源,把人量化,可以消耗掉,没把人当人。
第三个,组织是机器,没把人当人。
领导者要通过问“为什么”,发现自己正在使用的根隐喻,避免这个根隐喻的副作用。
认识自己:从平庸到伟大的三环 第九句口诀“我是谁”
认识自己的三环理论,这三个环是热爱、擅长和机会。你要努力发现三环的交叉之处,那是你的人生愿景。如果要成就伟业,你要热爱优先。
成为领导者就是成为自己 第十句口诀“我该是谁?”
我们花费一生的时间来成为自己。成为自己就是问“我该是谁”。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有三个“我该是谁”的两难选择:
1、自我对他人
2、结果对原则
3、原则对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