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启发,我突发奇想,不妨也去听一听坊间传闻。
听一听哪些离退休人员,闲散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所编的故事;听一听他们讲述的自身经历,或者他们的所闻,所见,所感和所想。他们姑且说之,我静且听之。不辩驳他们讲述的是对与错,真与假! 总而言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
在这些人群中,你能很容易地分辨出他们原来的身份,地位和职业。哪些梳背头的,退休前基本上都是不同层面的大小领导干部;戴眼镜或皮肤白皙的,过去基本上都是文案工作者;而皮肤粗糙,口无遮拦的,大多是哪些劳苦大众。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用在这里却似乎不太准确。他们经常不分地位,职业的聚在一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谈古论今,海阔天空的说长论短。那么,我们不妨就听一听他们的“高谈阔论”。
“有人说:雷锋同志出国了,去美国了。美国西点军校的大兵,在听了雷锋同志的事迹后,竟然彻底改变了平日里懒散骄狂的恶习,军纪、军风变得焕然一新”。
“听说雷锋同志的事迹在海外广为流传,已经成为一种美德;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雷锋精神是不是已经过时了,现在恐怕已经没有多少人认识他了。我曾经问过儿子,什么是雷锋精神?儿子回答得却很干脆。他说雷锋精神就是补几双破袜子,过马路搀扶老人,乘车让个座,不要报酬的干些活什么的,现在恐怕没有这种傻子了。
你听听这话,差一点没把人噎死,气得我半天才缓过神来。心想不和你斗气了,不如问问孙子吧。嘿!孙子回答得更简单,他说我不认识什么雷锋,我知道大灰狼和喜羊羊,喜欢的是变形金刚”。
听了以上半真半假,半开玩笑的话,我突然觉得在现实生活中真的缺少点什么,缺少点什么呢?真正缺少的应该是一种社会道德吧!
谈到社会道德,就会情不自禁地令人想起一幕幕尴尬的场景。公交车上专为老、弱、病、残、孕妇设置的座位,你会看到随意坐在座位上的确是年轻人。他(她)们手里拿着一部手机,痴迷地玩着游戏或是有意无意地接打着电话;任你是挺着大肚子的孕妇,还是鬓发全白的老者站在他的身旁,坐着的人也会旁若无人似地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坐在那里,显得很是理所当然,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尊老爱幼,恭谦礼让的情景早已不多见了。
我在想不得不承认,现在确实是有些人,只顾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不管你伤者、病者如何呻吟,祈求,伸出有爱之手救助的人少;事不关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冷漠围观者具多。恻隐之心,仁爱之心, 对某些人而言已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一颗麻木冰冷的心。
在他们的言论中,你还会倾听到有这样的言论:“现在怎么会有许多年轻人变得这么自私自利,总想不劳而获。从不考虑父母这辈子的辛苦,总是有意无意地惦记着那点血汗钱,那点过河养老钱。现在许多年轻人已变成了所谓的啃老族。这种啃老族只知道索取,不懂回报。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这种养育之恩在某些人的心中已荡然无存”。
有人接话说:“不得不说有些年轻人还志大才疏,自以为是。有的年轻人喜欢攀比,喜欢虚荣,毫无自尊,毫无廉耻;甚至更有甚者还会出卖灵魂,出卖肉体,可以说这种丑陋现象已屡见不鲜,真可谓:可悲!可叹!!”。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难以言表的丑陋现象,恐怕这已经不仅仅是社会道德问题了吧。也许有人会说,这只不过是个别现象而已。个别现象代表不了社会的主体;这就如同一个健康的机体,在某种阴阳不调和的状况下所产生的病变而已。那么服几副良药,敷几副膏药将其病毒拍出来就是了,无需大惊小怪。
但我却想说,这绝不能掉以轻心。俗话说小病酿大患,祸及子孙呀!
仁、义、礼、智、信,承载着民族的道德;自尊、自爱、自强是如何做人应具备的一种常识。为什么这种美德及常识却已经变得陌生和模糊,渐渐的从一些人的记忆中淡化或消失?
忘记了是哪位哲学家曾说过:“一切都根源与社会,来自于个人;社会往往左右个人的行为,而个人改变不了社会,但首先是改变了自己”。
有时道听途说或来自于坊间的一些传闻,也不能都说成是空穴来风,无稽之谈。我默默地离开了这些仍在侃侃而谈的人们,独自一个人走在路上,不知是哪根神经出了问题,感觉到有一种隐约的痛感。而这种痛觉促使不愿思考问题的我,也要去思考,也要去求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