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作者: 沧海弦月 | 来源:发表于2022-08-08 07:41 被阅读0次

【内容要求】

1.数与运算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乘除法,感悟从求知到已知的转化(例8)。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感悟分数单位(例9);会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3)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探索并理解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5)会运用数描述生活情境中事物的特征(例10),逐步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

2.数量关系

(1)在实际情况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例11)。

(2)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例12)。

(3)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常见数量关系:总量=分量+分量(例13)、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能利用这些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

(5)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例14),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

【学业要求】

1.数与运算

能结合具体实例解释万以上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能计算两位数乘三位数。

能直观描述小数和分数,能比较简单的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形成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能描述减法与加法的关系、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正确运用小括号和中括号。能说出运算律的含义,并能用字母表示;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形成运算能力。

2.数量关系

能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能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能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常见数量关系,感悟利用常见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能在真实情境中,合理利用等量的等量相等进行推理,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例15)。

【教学提示】

数与运算的教学。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和分数。

数的认识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整数的抽象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数感。

在进行除法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通过实际问题和具体计算,引导学生用归纳的方法探索运算律、用字母表示运算律,感知运算律是确定算理和算法的重要依据,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

数量关系的教学。在具体情境中,利用加法或乘法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知道模型中数量的意义。估算的重点是解决实际问题。

乘法模型可大体分为与个数有关(总价=单价*数量)和与物理量有关(路程=速度*时间)的两种形式,感悟模型中量纲的意义。

估算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体会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了解估算的实际意义。

相关文章

  • 一起学课标14: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3、4年级) 【内容要求】 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涉及“认识年、月、日,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认识...

  • 循序渐进 提升素养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二)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 1.第二学段在第...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文第35页阅读

    【感悟】 1.这第35页主要讲了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第四学段的跨学科的学习内容。 2.第二学段中的“参观物质文化遗...

  • 第二学段(3~4年级)

    【内容要求】 1.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

  • 第二学段(3~4年级)

    【内容要求】 1.数与运算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乘除法,感悟从...

  • 第二学段(3~4年级)

    【内容要求】 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1)结合实例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

  • 第二学段(3~4年级)

    【内容要求】 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涉及“认识年、月、日,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认识方向”等数学知识的学习,...

  • 数学课标2.2——设计思路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 (二)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分四个学段设计,其中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

  • 2.第二学段

    认识自然数,经历小数和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 能进行较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的加减运算...

  • 超强学习的3个阶段

    i钻研,让你学的更快。 在超强学习中存在着3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面覆盖;第二阶段:练习;第三阶段:自省。 如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学段(3~4年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xw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