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忘忧社
两大骨灰级影帝同台飙戏,看完想立马写份《遗愿清单》

两大骨灰级影帝同台飙戏,看完想立马写份《遗愿清单》

作者: 无物永驻 | 来源:发表于2020-06-13 11:59 被阅读0次

    通常来说,一部电影里有一位影帝就已经看点十足了。但这部影片居然集齐了两位骨灰级影帝。

    《遗愿清单》

    两大主角之一的摩根·弗里曼,早在1990年就获得了美国金球奖音乐喜剧类的最佳男主角,2005年还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摩根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百万美元宝贝》《冒牌天使》等等。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还是《肖申克的救赎》,他在其中饰演的囚犯瑞德,形象深入人心。

    本片的另外一位影帝是杰克·尼科尔森。史上获得奥斯卡提名次数最多的男演员,获得过两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一次最佳男配角,代表作品《飞越疯人院》。

    两人在出演《遗愿清单》时都已经年近七十了,被称为骨灰级影帝当之无愧。


    在《遗愿清单》中,杰克饰演的科尔是一位坐拥十几家私立医院的美国富翁。

    为了利益最大化,他在自己的医院中严格推行“一个病房,两位病人”的制度。

    于是,当他自己患上癌症时也不能例外。

    他与同患癌症的修车匠卡特(摩根饰演)住同一间病房,两人初次见面就互相看不对眼。

    然而没什么比拥有共同的敌人更能让人成为朋友了。

    科尔从信心满满抵制病魔,到被各种治疗折磨得不成人样,渐渐地变得和卡特一样憔悴。

    这些相似的病痛和心路历程逼迫着他们重新站在同一战线上。

    当被医生宣布最后期限时,一向乐观的卡特才意识到自己原来并不是那例外的4%。

    病床上的他一直回想着大学时哲学老师给他们布置过的作业,把自己一生想做的事情写在“遗愿清单”上。

    可事到如今,想做什么事情都已经太晚了。

    但科尔却不这么觉得,他将这份遗愿清单视为千载难逢的机会,并告诉卡特:Never too late.

    “永远都不迟”这种话的确是陈词滥调。然而又有几个人真的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我们习惯了抱怨,习惯了拖延,习惯了忍受。

    真正想做的事情从没认真做过,生活过得差不多就行了,做事勉强糊弄过去就得了,反正时间有的是。

    在蹉跎中慢慢习惯了接受打击,慢慢接受了生活就是一滩沉闷,渐渐地就连想都不会去想。

    可扪心自问,你不会后悔吗?

    嘴上说着向往诗和远方,可真正迈向理想的脚步却从未踏出过一次。

    媒体不断贩卖着焦虑,催着人们赶着趟地“进步”,再不抓紧就要落于人后。

    但是,在这之前,你看清自己的内心了吗?

    当你被推着挤着,在人群中风风火火地往前冲时,你看到前面的路是什么了吗?

    卡特觉得自己年轻时还来不及选择,就已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可一晃,四十五年就这样过去了。

    直到自己如今病入膏肓,才惊觉时间原来已经匆忙到没能让他实现当初的愿望就要将他驱离人世。

    所以遗愿清单其实也可以叫遗憾清单。

    因为是自己从未被满足过的愿望,留在心底无法释怀,最后才成了遗憾,成了遗愿。

    太多的人总是匆匆忙忙地赶路,忘了自己还有未满足的心愿。

    正是因为如此,那位哲学老师才会让卡特在大学时就写上一份遗愿清单,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早地开始追寻自己一生的快乐,避免太多的遗憾。

    于是卡特“抛妻弃子”,和科尔踏上了圆梦之旅。

    体验极限运动、穿越非洲草原、看金字塔……科尔用自己花不完的金钱实现着和卡特的“遗愿”。

    可是,这样遗愿就都能实现了吗?


    没有钱万万不能,但钱又的确不是万能。总有些事情无法用金钱实现,比如感情。

    科尔结了四次婚,也离过四次婚。他只有一个女儿艾米莉,婚后不幸遭遇家暴。

    科尔自作主张让艾米莉的丈夫从此失踪,没想到她一气之下和他断绝了联系。

    即便科尔再怎么成功,身边的女人一个接一个地换,他的内心也始终缺失着一块。

    为了抑制自己内心的孤独显现,他极尽奢靡来填补内心的空虚,然而这一切却敌不过生病时脆弱的身心。

    他会在卡特设局让他和女儿见面时勃然大怒。

    却也在背后黯然神伤。

    说到底,人终其一生追求的常常都只是个“爱”字,无论它来自亲人、朋友、恋人、陌生人,或者是自己。

    想实现的愿望也或多或少和这些相关。

    孩子想让父母安享晚年,所以在外拼搏;爸妈想让孩子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质,加班加点但求升职加薪……

    我们绕着弯地想实现这些愿望,执着于手段的努力,甚至于有时会忽略了最在乎的那个人的感受。

    可既然是为了让自己和在乎的人活得更舒心才去奋斗,那自己和他们的感受是不是才应该摆在第一位?

    不管自己或他人,多一些的关心,就意味着多一倍的幸福感,这样的幸福感并不与物质和金钱成正比。

    管理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双因素理论。

    所谓的双因素是指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比如工资)能减少工作中的不满意感,激励因素(比如成就感)能增加工作中的满意感。

    也就是说,保健因素的增加只能减少工作不满意,并不能带来满意;提高工作满意感的重点是提高激励因素。

    同样的道理用在生活中也一样。

    经济水平是生活的保健因素,而幸福感等才是生活的激励因素。一味地提高经济水平并不能提高生活满意感。

    我们追求更大的房子,车子,却总是不明白:只要和爱的人们在一起,哪里都可以是家。

    一年365天,只有一天能在家,家人生病了也无从得知。孩子跟爷爷奶奶或者保姆,比跟自己还亲。工作上和客户天天应酬,却从没时间和家人去趟旅行。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不然这世上哪来那么多的“空巢老人”,哪来那么多形同虚设的“父母”,留守儿童……

    为了实现理想生活而只会埋头苦干地追求财富,忽视更为重要的日常幸福感,永远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就算卡特再怎么富有,失去爱的他也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科尔和卡特两人其实半斤八两。

    科尔用财富的堆积来逃避内心的空虚。卡特花了四十五年的时间维持一家人的安稳,最后却幡然醒悟,觉得没为自己活过。

    在旅途中,卡特对科尔说,明明妻子还是那样美丽,然而当初爱她的感觉却早就没了。

    科尔特意为卡特安排了一场艳遇,果不其然,卡特拒绝了对方。

    科尔明白卡特真正的心思,他深爱着妻子,不然就不会始终如一地只守护着她。

    离家数日,卡特终于在此刻重新意识到自己对妻子的爱,原来那个用了半辈子守护的家才是自己最想要的归属。

    在到家门前的那一刻,卡特收起自己的钥匙,按响门铃,给了妻子一个小小的惊喜,两人相视一笑。

    当生活的重担压在肩上时,人们会优先考虑经济、家庭情况等放,常常在不经意之间将原本热烈的感情放置一边,日积月累地便不再在对方身上花心思。

    但其实生活只需要一点点的小心思就能营造出那些惊喜、浪漫、仪式感,调动两人关系的活力。

    很多出轨的人一方面在背地里偷欢,一方面又对配偶心怀愧疚地示好,他们不一定是对配偶毫无爱意。

    只是当初如果愿意把这些心思用在相处的过程中,又怎会走到关系破裂这一步。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不要让原本该珍惜的一切变成曾经拥有,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卡特和科尔一样有回头路可走。

    富有如科尔,平凡如卡特,都无法避免在追寻人生意义的道路上兜兜转转。

    科尔白手起家,拥有几十亿的家产,游戏人生,一辈子都是个老顽童,甚至在遗愿清单上还写着“亲吻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可当他与女儿冰释前嫌时,却发现原来世上最美丽的女孩就是自己的小外孙。

    卡特自以为在为家人的奋斗中失去了自我,踏上实现遗愿的旅途,最终反而明白家人才是此生所爱。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答案众说纷纭。”

    大概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人生意义。它本就不该被塑造成固定的模样。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从平淡的日子里品出滋味,也不是所有人都以占有更多为荣。

    最重要的是,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你能否怀着珍惜的心情对待每次欢笑和泪水。

    快乐和痛苦不一定都有意义,但是度过那些的经历却能带给你许多。

    卡特和科尔的遗愿之旅并不是徒然,它让两人都更懂生命的真谛。


    观影后,很多人觉得这明明是跟自己离得那么遥远的事,却仍然十分感动。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事不关己。《遗愿清单》讲述的分明是与每个人都紧密相连的事情。

    所有生命都是殊途同归,无论生活方式如何地不同,人生的终点都同样是死亡,每个人都会有没能实现的遗憾。

    我们心中的《遗愿清单》,藏在内心的角落里,等待着意识觉醒的那一刻便会悄然浮现。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也许有人兜兜转转,最后才发现最爱的就在身边;有人终其一生才明白自己想要的不过是家人的陪伴。

    但是无论怎样,寻找内心所求,你下定决心开始行动的那一刻,一切都还来得及。

    那样就算真到了人生的最后被迫离开,你仍然会觉得心满意足,已经尽力。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两大骨灰级影帝同台飙戏,看完想立马写份《遗愿清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ya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