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读书人喜欢通过文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前朝的忠诚,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时社会人们的思想,希望借此方式能够激发人们内心对于侵略者的反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对抗新建立起来的政权。
这样的行为无疑是自掘坟墓,必然会受到新王朝统治者迫害,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政权因为这些舆论和文化思想而崩塌,所以也就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所谓的文字狱。
翻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的光荣传统。早在西周之时,就有周厉王令卫巫监谤、引发国人暴动的事例。秦朝最早开了焚书坑儒的先河,有多少文人学子都惨死其中。曹魏末年,嵇康因写作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令权臣司马昭"闻而恶之",而被斩于东市。魏晋至明末,著名的北宋苏东坡“乌台诗案”,开启“文字狱”先河;明朝“李贽案”,开创因“文字狱”致死先河,清朝“明史案”,开创“文字狱”盛行之鼎盛时期,明史案的出现,对清廷强化思想统治并无益处,却被无耻之人效法,专门从别人著作中故意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地罗织罪名,以此达到敲诈勒索的目的,助长了文字狱兴起之风。
这种情况一直在延续和激化,让文字狱在不断地量变积累中实现了质变,最终让思想控制达到了顶峰。
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镇压人民的一种极其野蛮的残暴手段。它不仅无情地取缔人们的言论、思想而且连肉体也一起消灭。在这方面,它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等量齐观,甚至更有超过前人之处。可以说文字狱严重地窒息了人们的思想,逼得知识界、学术界不敢触及现状,把头埋到故纸堆里,导致思想、文化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严重违背了人的天性,扭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鲁迅笔下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很大程度上就是来源于此。文字狱所制造的精英科举内斗、平民极度内卷的社会环境,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诱因。
长达几百年的文字狱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也启示我们,一定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认清环境的本质,决不能再走了闭关锁国的老路。在思想上决不能站在反人性、反理性的一面,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文字狱是主观性最强,也是最不应该出现在历史中的惩罚手段,因为文学本身就是用来抒发情感、记录事实的,如果与政治沾边,那么文学就不再是单纯的文学,文学的表达也会有很多的顾及,如果写篇文章都有杀头的危险,那就没有人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这对国家的长久发展也是没有好处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