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读书《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有感
去年在年会中遇见了肖特,一见钟情,钟情于他的课~涓涓细流,流出一种人性美,他浅浅的教,我们深深的悟,悟作者,悟文本,悟情感,悟人生!也钟情于他的人~单纯,尔雅,细致,痴迷语文!从此更是迷上了他对语文的见解。
他在教授《金岳霖先生》这一课后写了一篇文章《这一课,我记住了你的眼泪》。在文章里,我感受到了散文的魅力,这是第一次,以前很少读书,即使读也总是功利性很强的,教学需要才去读,而且是粗浅地看,雁过也,不留一丝痕迹!
而,肖特,把这一篇文章解读到人的心坎里去了,让人记住了如何写人,记住了金岳霖,记住了汪曾祺,记住了那个流泪的学生,同时也让我们记住了肖大侠!
正是他的解读,充满了魅力,让我迫切地想要看汪曾祺的散文,正好手头有汪写得一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读得是欲罢不能!汪曾祺先生是在时隔40年之后,依然能够写出很多细节,令人回味,久久难忘。好似这一幕幕都展现在自己眼前,足以见得沈从文先生对他的影响。
而读完这篇文章,沈先生也令我深深地折服。
折服于他的教学。可能是我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头疼得要命,却始终不得要领,解决不了!而沈先生却在他那个年代就做到了,而且做得那么好,那么尽心尽力!
我们都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写作是必修,中学的必修,其实也是人生课的必修,我们常常为此苦恼,就是摸不着头绪,写不出好的文章,什么结构,什么文体,什么人物描写手法,什么议论方法等等能教的我们也都下苦功夫教了,批改更是周记小作文大作文齐上阵,却始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达不到成效。
在这里,文中写的沈先生有几点做法值得我们钦佩,也值得我们借鉴一下:
一来,他说教师先讲,学生照猫画虎,是不行的,要先写!写什么呢,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才有东西可写,有情感有体会融入其间。
反观我们现在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为了考试而写,学生觉得乏味可陈,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堆砌凑字数,有时连字数也凑不够,学生烦,老师也苦恼,批改成了头痛的事,硬着头皮看下去,生硬地写几句评语,学生也不怎么在意,见效甚微,真真成了逼着学生交,再逼着自己批阅。成了教学中痛苦的一件事!我的一个同事后来做了公务员,见面问她感觉如何?她笑着说再也不用改作文了!要不人家怎么说“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其实还是在说作文一事令人头疼!
二来,他是看了大部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而这些也是他经过一番思考的,并不会去翻阅很多参考书,他读了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是凭着自己的直觉说话。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除此之外,他还会介绍学生看一些与学生的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
相对沈先生,自己很是惭愧,我们都知道水要有源头,而且必须活水,才能不腐臭,才能源远流长,可是知道是一回事,做是另一码事,我们常常找各种借口推脱,一年到头能静下心来认真地看几本书,已是难得!更何况说能信手拈来就给学生推荐相应的书籍!沈先生在鞭策我们呐。要充电,要阅读,要不停地阅读,要大量的阅读,还要不停地动笔,才能有资格讨论写作这门课!
三来,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是“要贴到人物来写。”什么时候作者的心不能“贴”住人物,不能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那么笔下就会失了诚意,故弄玄虚,不再真实,不再朴素!
“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个浮夸的社会,保持那点真实,真实做人,真实做事,就连写作也不要失了真,失了情!
四来,他觉得打扑克就是浪费时间,消耗生命,他的业余时间用来看书、写字和看电影!他有很多的书,而且很杂,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宗教的、国内的、国外的……,兼收并蓄,五花八门,关键是这些书他大都认真地读过。他戏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
他的业余时间同样拿来是消耗,可是充实的是生活,充盈的是生命,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拿得起,放得下”呢!
但愿,手机,繁忙两边站,时间中间挤,在繁华的年代里,留给自己的一个小空间,那里清雅静谧,那里书香充盈,那里有自我的对话,有生命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