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按照最初的设想,这篇溜达记应该是《我的西安我的城》,可惜天不遂人愿,一票难求,最终计划延期。难得的长假,总要出门溜达一番,于是便在中秋佳节之际,去了原本不打算去的苏州。
【途中(^U^)】
当天来回,在苏州溜达的时间不长也不短,热门的园林等景区都未去,一则人多,二则本人缺乏艺术的细胞。最后在山塘街、平江路、相门古城墙溜达了一圈,我还是对这种比较接地气的、散发着生活气息、也有一定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比较感兴趣。
和平江路相比,山塘街的生活气息较浓,小吃店较多,其中有些未开发的区域沿街都是些水果铺、小裁缝店等等,时不时地还蹦出几条狗,有种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既视感。平江路呐,小吃店也有,但有更多的文艺小店、丝绸店铺、茶馆、竹制石制等店铺,总体来说,生活气息没有山塘街那么浓厚,文化气息相对较浓。但不管咋地,都和想象中的景象相距甚远,给我的印象可能也就比上海的田子坊好上一点。
【感个叹( •̀ ω •́ )】
一直以来,我都对有历史沉淀的城市抱有一种莫名的向往。我喜欢那个有着旗袍、黄包车、顽强的上海,所以便一个人收拾包袱溜到了上海。我喜欢老北京的风情,便在去年冬天跑到北京待了一个多星期。我喜欢有着才子佳人的秦淮河畔,便趁着周末去那游了个船。我喜欢西安那种不知道该如何表述的西北风味,便计划着此次双节去西安感受一番(题外话:按照计划,中秋的我应该在华山之巅看月亮/(ㄒoㄒ)/~~)。苏杭,说不上特别喜欢,但也有我向往的江南风情。现在,该去的都去得差不多了,也慢慢接受了“我喜欢的”如今难以找寻,只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些许踪影。
【三三三('')】
在苏州,“我喜欢的”很荣幸地赏赐了我三次踪迹。①一是在山塘街未开发的区域晃悠之时,偶然看到一寂静的小屋,小屋里摆放着老式的桌柜、裁缝机,光线透过纱窗为小屋增添了一丝灵动,一位目测年过九旬的老太太,在小屋中央的摇椅上躺着,看不清神色,却能感觉到静谧美好的氛围,街道上嘈杂的声音在这不复存在。②二是在平江路边的石栏处休息时,忽然飘来一阵山歌,回头找寻才发现,是一手摇船上的阿姨在歌唱。阿姨身穿统一的白底青花的布衣,边摇着船儿边唱着歌谣,一下子感觉整条河都活了过来,遗憾的是,船行至我休息的地方之时,歌谣也结束了,换来船上众人零零散散的掌声,小河也就又寂静了下来。③三是和平江路一店铺里的老板娘聊了会,她的原话是“这条街以前人少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茶馆以及一些特色小店,苏州城里的人也经常过来听曲喝茶,时常能淘到一些有趣的东西。后来,人多了,商业气息浓了,小吃店慢慢地多了起来,房价上张,大多店铺hold不住,便撤了。她现在也是靠回头客维持经营,她说,她搬走了客人就真的找不到了。”老板娘的话触动了我,我一直觉得,商业和文化也许相悖,但经济和文化应该相融,发展文化经济,保存文化特色,不失为一条更好的路径。文化,了解的人多了,才不会变成历史。
【溜达·苏州】七里山塘平江路,姑苏深处有人家【乱七八糟一箩筐】
我在旅途中,一直希望能够和当地的“老人们”聊一聊,从他们的口中更好地感受这个城市。但从主客观角度,这个小想法毕竟难以实现。就像有人说“北京的每一条胡同都有一个故事”,但很难去找到一个愿意和游客讲故事的人。去车站的时候,特意坐了公交,想借此再好好看一下苏州的街道。
一路上乱七八糟的想法一箩筐,一会觉得苏州和杭州街道真不同,杭州的街道没苏州那么平,一会就有棵大树支出来,苏州街旁的树就是小小的笔直一棵;一会又觉得苏杭差不多,景区外面的树都用绿色的霓虹灯照着。一下思维又跳到了《清明上河图》,觉得北宋时期的人其实是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空,只不过维度不一样。接着又想到了《星际穿越》,觉得此时此刻的我其实是由一帧帧静态的固定画面,通过时间轴连在一起,隐藏在虫洞里的“人”可以随意操控我。然后又想到了《三体》,幻想着是不是有个质子在地球周边时刻观察着。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有些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表述,脑洞不知道开到哪去了( ̄ ̄)"
图片来自网络【结语】
发现标题和正文严重不符,是不是应该加两句“脑洞不知何处去,乱开只怪景太美”/(ㄒoㄒ)/~~话说,我是看了《清明上河图》才知道北宋居然有理发店,说好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