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掠影

作者: 在别处_0564 | 来源:发表于2018-07-16 01:49 被阅读106次

    北京时间7月9日23点。

    小暑后的南海小镇,

    哪怕是夜深时分,应亦是酷热难耐。

    突如其来的北风让我得知,

    一个被标注了16级的台风,

    正缓缓地向沿海袭来。

    这样的夏夜,

    不禁想起了数千里外的那片土地:

    此刻,那里应是夜幕初临,凉风阵阵。

    记得徽宗赵佶在被掳向北时,

    用“天遥地远,万水千山”

    来描述所走的距离,

    而他对这种距离之后描述是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的确,有时候人若走得太远,

    一些景物就依稀得连梦都梦不起了。

    这里的远,除却地理距离,

    还附带了一维的时间。

    但我想,时间和距离,

    或许可以让我忘却大多走过的山山水水,

    但喀什应不在其中。

    因为哪怕我忘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荒芜、

    也无法忘记那里人们的笑容;

    因为我哪怕忘记了纹样、

    宣塔、穹隆的样子,

    也无法忘记那里抓饭的美味。

    初识喀什,

    是在初中时期的地理与历史课本里。

    与之存有印象的是“祖国西陲”、

    “古丝绸之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昆仑山”、“帕米尔高原”、

    “西域三十六国”等抽象的概念。

    再接触喀什,

    已在鼎新的气象填报图里。

    那时候的喀什也不过是地图上的一个名词,

    除却气象数据,便无具体延伸。

    当飞机越过荒无人烟的沙漠,

    降落在土褐色的戈壁滩时,

    一段遥远的岁月,

    和一张张早已模糊在时光碎片里的脸庞,

    瞬间浮现脑海。

    由于市区面积不大,

    机场的客流也寥寥可数,

    所以喀什没有专线的机场大巴。

    但这里的公交车与出租车价格之低,

    换其它地方,

    也只有在上世纪的小城市能享有。

    嗯......二十年前,

    我在陕西汉中曾坐过五块起步,

    起步价几乎可走遍全市的出租车,

    喀什现今如是。

    而从机场到艾提尕尔清真寺的旅游观光车,

    也就是2路巴士,全程票价一元钱。

    刚一上车,

    浓郁的民族风情让我清晰地认识到,

    这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与所有产生过大河文明的地方一样,

    喀什市区有一条名叫“吐曼”的河,从城市中间蜿蜒而过。

    站在土曼河畔,

    新旧城的分布,

    一目了然。

    从桥上眺望,

    左端的远处,

    能隐约看到摩天轮和高楼的样子。

    而右边,则是著名的喀什老城,

    一处收纳了喀什噶尔灵魂的地方。

    喀什老城

    都说喀什噶尔的灵魂在喀什老城,

    因为它以博大的胸怀,

    容纳了在漫长时间里涌入的各种文化与思潮,

    记录了这块土地上的屡变星霜。

    喀什古城,原称疏勒,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记载,

    见于我国西汉时张骞所记载的古疏勒。

    古疏勒城位于今天喀什市内南边盘橐城所在地

    ,也叫艾斯克赛尔古城。

    喀什噶尔老城总面积3.6平方公里,

    包括了艾提尕尔清真寺、高台民居,

    以及十三条主街和近百条小巷,

    城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巴扎

    (巴扎是波斯语中“集市”的意思)。

    老城核心区的民居群体,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

    这些生土建筑融合了汉唐、

    古罗马与古希腊的遗风,

    并揉入了维吾尔民族现代生活的特点,

    极具历史意义与研究价值。

    喀什老城民居以土木、砖木结构为主,

    百年的历史建筑比比皆是。

    城内规划、布局有度,大小街巷纵横相通,

    是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

    由于时间久远,

    老城里的许多古建筑已破烂不堪,

    或只剩断垣残壁。

    前些年间,

    当地政府已着手进行老城改造,

    著名的高台民居就在其中。

    “城门”的右边,

    是已经改造完成的高台民居。

    而左边的高台民居,

    还没有完成改造,现在旅客禁止进入。

    老城内

    几乎每一条街道都有一个自己专属的名。

    如坎土曼巴扎(铁匠街)、

    朵帕巴扎(花帽街)、

    亚格巴扎(食油街)、

    阔孜其亚贝希巴扎(土陶街)等;

    它们表达明确,特点鲜明。

    喀什老城,

    保留了许多的传统手工工匠,

    在这里,

    现代的都市生活与古老的民族习俗,

    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再格来巷,

    原是金银匠聚居处。

    美食

    对于一个吃货而言,

    美食永远是旅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喀什,

    你可以品尝到各种糖分十足的水果外,

    还有原汁原味的羊肉串、

    牛肉串、牛排手抓饭、马肉手抓饭、

    烤包子、酸奶、手撕饼、玛仁糖、

    烤馕等各种美食。

    这里的食物色香味俱全,

    价格不高,足以大饱口福。

    烤肉

    喀什的烤肉和乌鲁木齐的烤肉风格迥异---

    喀什的烤肉是不放辣椒的,

    孜然放得不多

    (喀什人认为只有羊肉不新鲜才会放很多佐料,

    这点特别像沿海人对海鲜的认识),

    羊肉块也切得较厚实;

    说白了,就是喀什的羊肉串,

    串上是羊肉块,

    而乌市羊肉串,则串的是羊肉片。

    烤馕

    烤馕是维族群众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食品。

    喀什的烤馕品种很多,

    主要有肉馕、缸子肉、油馕、窝窝馕、

    片馕和芝麻馕等,大的有脸盆那么大,

    小的也有巴掌大,

    样式五花八门,让人叹为观止。

    由于馕是烤熟的,含水分很少,

    在气候干燥的新疆,

    存放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都不会坏。

    对,这个“脸盆大”,

    香酥可口的馕,只卖人民币两元。

    但若无茯砖茶或者羊肉汤相伴,

    几个人一天也吃不完一个大馕。

    烤包子

    烤包子也是在馕坑烤制。

    包子馅包括羊肉丁、洋葱、孜然粉、

    精盐和胡椒粉等原料。

    制作方法与烤馕近似。

    羊肉馅的烤包子,

    外酥里嫩,唇齿留香。

    石榴汁

    喀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

    让众多水果在此得到最合适的生长。

    其中石榴更是有着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

    所以,这里的石榴汁,

    是一种常见的新鲜饮料。

    现榨现卖的石榴汁,

    五块一小杯,十块一大杯。

    在各种美食堆里大块朵颐后,

    再来一杯酸甜可口的石榴汁......'

    酸奶刨冰

    师傅把酸奶、蜂蜜和冰块放进碗内,

    经过多次极富技巧地抛融之后,

    一碗喀什人们日常饮用的酸奶刨冰就出现了。

    嗯,一碗五元。

    野樱桃

    在古城里,经常能看到卖水果的小贩。

    这种色泽好样貌佳的野樱桃是其中一种。

    一元一串......

    忍不住诱惑的你,得需要承受得起它的酸。

    抓饭。

    在以馕和面为主食的喀什,饭是一种另类。

    抓饭的做法多种,配料不一,

    总体有点类似广东的八宝饭;

    但由于它选用的牛羊肉鲜美,

    吃起来唇颊留香,让人回味无穷。

    若哪天我又往喀什去,

    恐怕大多是因为我忍受不了此等美味,

    只能长期的存在我的记忆之中。

    语言

    不得不说,语言交流,

    是外地人去喀什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图中的牌子是喀什市区,

    美食街街头的第一个饭馆里摆放出来的,

    目的是全员学汉语。

    虽然

    这里已经是喀什地区外地游客最多的地方,

    但这里的商人们,

    大多还是不能

    以正常的普通话和外地人交流。

    一般都是一边说,一边附带肢体动作,

    然后再加上一些猜测,才能完成简单的交流。

    这种状况在打出租车时更为尴尬---

    司机听不懂,

    也看不懂外地乘客想去的目的地。

    若遇上这样的状况,

    如果打车者手机上没有汉维语翻译软件,

    就只能把目的地输在手机导航里,

    然后递给司机.......

    这仅是市区内游走的小插曲而已,

    在县与乡,这种状况更为不堪。

    老城建筑与人文

    喀什老城是一座真正意义上慢时光的城。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

    没有车来车往,

    没有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也没有妆容精致却遮不住满脸沉重的行人。

    在这里,

    只有在祖辈承传下来的建筑中,

    恪守着千年传统的人们。

    闻说在教义中,对于做礼拜有一些硬性要求:

    场合要干净,穿的衣服要干净,肚子要吃饱。

    由此,这些要求渐渐成为穆斯林们的习惯,

    从而延伸到他们的生活环境及行为举止中。

    优雅,

    是从骨子里渗出的气质。

    这里的老人大多仪容整洁,

    衣着得体,

    哪怕是到了需要拄着拐的年纪,

    仍不失举止优雅。

    与衣着得体一样,喀什人们特别爱干净,

    每一条街道,几乎难以发现垃圾的存在。

    午后,躺在椅子上小憩的老人,

    被身后的红墙映成一张油画。

    光影交错间,

    一维族老人缓步走过

    诞生于祖辈智慧结晶的建筑

    那一瞬,

    洒落的阳光交融在时间里,

    被定格成了诗。

    巷子尽头,是一个日常食品的小巴扎(市集)。

    从门子里出来的大叔,

    挽着几串蒜头,向附近的小巴扎走去。

    或是靠近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原因,

    喀什的人们都喜欢

    在自己的门前种上一些绿色的小植物,

    当它们漫爬在红色的墙上,

    又恰到其分地成了一道静美的风景。

    路旁的两道红墙作为延伸线,

    一杵着拐杖静坐在巷子尽头的维族老人,

    成了摄影中的兴趣中心(趣味点)。

    我在他和蔼的目光中走近,

    向他真诚地说了一声“你好”之后,

    年过九旬的老人露出了笑容。

    虽然语言交流较为困难,

    但还是听懂了老人邀请我进他们家坐坐,

    并向我介绍了他那正在做欧热吐玛克(一种维族帽子)的妻子。

    老人家里的内装饰甚为豪华,

    其中主要建材为新疆白杨木。

    高墙与铁丝,

    围不住小孩们对足球的喜爱。

    当“国足何年再进世界杯”

    已成为全国热议的话题时,

    这里的孩子,

    只是率性在草地上、巷子里地尽情地奔跑,

    用笑容直接表达对足球最简单的喜爱。

    小广场的围栏上用砖头叠成的乒乓球台、

    巷子里围在一起翻人物纸牌的孩童,

    还有正在丢沙包的红领巾们......

    嗯,远处还有那大胆爬树的小勇士......

    这里的时间,似乎真被套上了强大的阻尼;

    任凭岁月流逝,快乐依然简单。

    多少年前,我们不也是这样长大得么?

    的确,尘世的许多标签,

    是需要用赫多奈的礼物来换取的。

    经几日穿梭,

    竟然没能在老城区里发现一个玩手机的小孩。

    这对别的地方,

    为不知如何引导小朋友的视线,

    从手机屏幕里离开的家长来说,

    简直是难以置信。

    在古城的街头巷尾,

    总有一批热情的小孩在关注着你的镜头,

    当你举起相机时,

    他们可能随时随地冒出来,

    奋力的拥挤在你的镜头旁,

    不停的伸舌头、做鬼脸、摆造型……

    完了会问你要照片看,

    看完就欢天喜地跑开了。

    这对于

    厌倦了”拍了小孩就会被问要钱“的旅人而言,

    可以来这里尽情地释放快门。

    当然,如果可以,带上几颗糖。

    稚气的“你好”,

    是在老城街头上听得最多的语言。

    虽然可能他们只会这么一句。

    但真诚的笑容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不限于何时何地。

    这小朋友是在小面馆里遇见的。

    在热情的家长的允许下,

    我定格了这张美丽的面容。

    放学后,带着吉他回家的中学生,

    大方地在我的镜头前展示他那熟络的技艺。

    两小女孩看到我的镜头对着她们,

    马上把串串藏在身后,

    说吃东西拍起来不好看。

    听我说完“自然的你们是最好看的”,

    就腼腆地把串串拿了出来.....

    在喀什许多小孩的眼里,

    警察是力量与安全的象征,

    所以他们大多都崇拜警察。

    有时候看到有游人,

    就会学警察那样,敬一个标准的警礼。

    正在对亲的父子,发现了镜头。

    除了“你好”之外,

    老城里被使用最多的汉语词汇是“再见”。

    一路走来,

    便会与一张张笑脸相遇、道别。

    艾提尕尔清真寺

    有人说,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

    不到艾提尕尔清真寺不算到喀什,

    因为始建于1442年的艾提尕尔清真寺

    (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它不仅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更是亚州最有影响力的三大清真寺之一。

    “艾提尕尔”系维吾尔语,

    汉语意为“节日礼拜与集会场所”。

    艾提尕尔清真寺(俗称大寺)

    位于喀什市中心的艾提尔尕广场西面,

    大门坐西向东,占地1.68万平方米,

    大寺是新疆最有代表性的伊斯兰风格建筑,

    全寺布局合理,工艺精细,规制严整雄伟。

    多年来,

    艾提尕尔清真寺已成为喀什的一个文化地标。

    寺门楼两侧,

    矗立着两座18米高的米黄色砖砌塔楼,

    塔身用雕镂瓷砖砌出色彩绚丽的精致图案。

    塔顶各有一召唤楼(欲知其作用可自行搜索),

    楼顶铁杆高擎着青铜月牙,直指天际。

    此中的“月牙”寓意深刻,

    代表着阿拉伯半岛的弯月形,

    也像征着希望和纯洁,

    是伊斯兰教的“著名标志”。

    走进大门,

    庭院内杨柏森森,花草繁茂。

    若非前有极富伊斯兰特色的建筑,

    和那句

    “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真有重游罗布林卡的错觉。

    中国伊斯兰建筑里,

    人们常采用雕刻、镶嵌、彩绘等多种技法,

    使建筑整体显得既古朴又典雅。

    按照寺里的规定,

    平日人们进入教经堂和礼拜堂参观,

    也必须脱鞋才能入内。

    赤脚走在地毯上,

    能让五百多年的建筑保持寂静无声。

    在这种庄严和神秘的环境中,

    人们更容易感受到穆斯林们千百年来的虔诚。

    伊斯兰教不设神像,

    到了朝拜的时刻,

    人们面朝麦加的方向参拜即行。

    听闻每逢重大节日,

    阿提尕尔清真寺内外往往有数以万计的信徒朝拜,

    巍为壮观。

    只可惜因行色匆匆,缘悭一面。

    图中蓝色的椅子和软靠,

    是给年长的穆斯林做礼拜时使用的---

    他们因身体原因难以正常朝拜时,

    可坐在椅子上,头贴软靠即可。

    寺内的专职讲解员,

    在讲解伊朗前总统内贾德,

    赠送的挂毯和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历史时,

    显得专注而专业,

    但当有人提问做礼拜时是不是需诵读《古兰经》,

    他就讳莫如深地解释,

    自己只是旅游局的讲解员,

    不能回答其它范畴的问题。

    香妃墓

    “香妃”,

    看过《还珠格格》的人都不会对她陌生。

    那个自生出奇芳异馥,

    能吸引蝴蝶围绕着翩翩起舞的异域美女,

    就出生在喀什,

    是世居叶尔羌的维吾尔族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

    对于这座建筑,

    最正式的称呼是“阿帕霍加麻扎”,

    “麻扎”是指坟墓的,“霍加”意为显贵,

    这里是中国清代新疆伊斯兰教,

    白山派著名首领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陵园。

    第一代入葬者是伊斯兰著名传教士玉素甫霍加。

    据说墓内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

    (实际只见大小58座墓穴),

    讲解员解释是此建筑的穹顶曾在地震时倒塌,

    塌下来的穹顶覆盖了许多坟墓,

    再修复时只能辨认58座墓穴。

    陵墓采用古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

    穹顶采用大跨度的土坯拱,

    四角建塔楼,塔楼上饰以金色新月,

    形成整体建筑丰富的轮廓线。

    陵墓高大而宽敞的厅堂里,

    筑有半人高的平台,平台上的墓丘,

    体积比下葬时的人体形状略大;

    墓丘以土坯为胎,外表用紫色、

    绿色的琉璃瓦包裹,当遇上阳光,

    这些琉璃就反射出七彩的光芒,

    甚是神秘和壮观。

    香妃的墓丘设在平台的东北角,

    墓丘前用维文、汉文写着她的名字。

    关于她的生平,有多种传说。

    但讲解员确定地说,

    这里的“香妃墓”只是她的衣冠冢,

    身葬地在河北遵化清东陵的裕妃园寝里。

    香妃陵墓前的园地里载种了各种花草,

    能想象出,当盛春来临,百花齐放时,

    那芬芳扑鼻,蜂蝶齐飞的美景。

    在喀什乃至新疆,

    新疆白杨树的使用最为广泛;

    大多建筑里,都能看到它们的踪影。

    一些树龄为数十年的白杨树,

    能在建筑里使用数百年而不腐烂。

    香妃墓的左边,

    建有大小两座精致的伊斯兰教礼拜寺

    。陵墓后面,

    还有一大片伊斯兰教的坟墓,景色壮观。

    讲解员饶有兴趣地说,

    在她们这,

    墓地是以家族来区分面积的。

    因为穆斯林下葬时,

    是不带任何东西的,

    只需要一张白布裹身即可。

    故而一块划分为家族的墓地,

    可以循环使用,而不用添加面积的。

    莎车

    相对大多来喀什旅行的人而言,

    往塔县的帕米尔高原线是必选。

    因为全球12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

    有4座在塔县境内,除此之外,

    著名的千年石头城、白沙湖、卡拉库里湖、

    卡拉库里湖以及红其拉普

    (我国与巴基斯坦的口岸)等地也在其中。

    当然,人们不会忘记,

    那里还有着大批被形容为颜值逆天的塔吉克族帅哥与美女。

    对于在喀什停留只有少得可怜的四天时间,

    而又有过几次入藏经验的我而言,

    更倾向于多看看这里的人文。

    于是我把仅有的这几天时间留给了老城与莎车。

    莎车现在是喀什地区下辖的一个县,

    但在汉代时,

    它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莎车国,

    史上曾几度换名,

    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

    莎车县地处新疆西南边陲、昆仑山北麓,

    帕米尔高原南面,

    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布古里沙漠之间的

    叶尔羌河冲积扇平原的中上游。

    它的总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

    总人口80多万,

    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7.02%,

    其中维吾尔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6.1%,

    是典型的维吾尔族聚居区。

    它在平均人口

    仅约三十万的新疆县级行政区而言,

    可谓超级大县。

    莎车除却历史悠久,景色秀丽外,

    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二木卡姆之都,

    和名贵干果巴旦姆之乡。

    莎车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而现今是,

    曾被外人熟知的古城、王陵、民俗村、

    水利枢纽、绿洲文化等地,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旅游业几近消失。

    如图中的“莎车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游客中心”,

    就门庭紧锁,台阶垫尘。

    而喀尔苏国家沙漠公园,

    更是人去楼空,渺无人踪。

    喀尔苏国家沙漠公园。

    喀尔苏国家沙漠公园是国家A级景区,

    位于莎车县东部28公里处,归喀尔苏乡所辖。

    莎车东郊客运站里,

    在售票员的指引与翻译下,

    我以四十元包车的形式,

    乘上了走喀尔苏线的出租车

    (该车站从县到乡,

    大多都是老款的五座小汽车,

    感觉像是被淘汰了的的士)。

    本来计划在喀尔苏沙漠公园游玩之后,

    转奔红柳林的,

    可惜由于司机大哥

    是一个字的普通话都听不懂,

    加上手机网络限制

    (当下新疆大部分人都只能用2G信号),

    下载不了维汉翻译软件,

    只随遇而安,走哪算哪了。

    当然,这种信任是基于从喀什到莎车,

    莎车到喀尔苏的一路上,

    诸多的定点与流动的安检而给予的安全感。

    在此,

    得向整日在戈壁滩的烈日下值班的工作人员致敬。

    的确,

    “如果你觉得岁月静好,

    一定是有人默默地为你负重前行。”

    喀尔苏国家沙漠公园

    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与绿洲的交界处。

    从两图中不难看出,

    这个面积颇大的游客中心曾游人如织,

    而昔日的公园

    也努力营造人们对古丝绸之路的想象:

    驼铃声、胡旋舞,

    与那些关于西域的远古气息。

    回到了莎车县城。

    试图进入老城区的千年古巷,

    从老房子的斑驳里,

    寻找马可波罗游记中“花园”的痕迹。

    “老城区”....“很多老房子的地方”....“

    旧屋”...“以前最多人住的地方”...

    “@¥#*#!%&”.....

    阿勒屯历史文化广场东南角的一间小吃店里,

    我努力地咨询着老城区的方向,

    语言不通就手脚并用......

    好吧,在老板夫妇和儿女们的一番交流后,

    说了一大堆我完全听不懂的话,

    那一刻,我承认我放弃了。

    最后,还是通过手语的表达,

    在店里喝了一碗不咸不淡的鸽子汤。

    位于莎车阿勒屯历史文化广场,

    是叶尔羌汗国时期的王陵。

    该王陵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

    王陵内共葬有苏来坦·赛义德汗、

    阿布杜热西德汗、阿布杜克里木汗、

    穆罕默德汗、艾哈迈特汗、

    阿布杜里提甫

    和他们的子孙及著名木卡姆学者、

    诗人阿曼尼莎罕。

    阿曼尼莎汗纪陵

    是叶尔羌汗国王陵的一部分。

    叶尔羌汗国王陵

    主要包括叶尔羌汗国王族墓群、

    阿曼尼莎罕纪念陵、

    清真寺和王宫几大部分。

    其中,

    阿曼尼莎罕纪念陵

    是1992年人们为纪念十二木卡姆的整理、

    发扬人阿曼尼莎罕所修建。

    纪念陵的底层四周,

    用维汉双语向世人展示她的作品。

    阿勒屯历史文化广场上

    挂着红旗的建筑是阿勒屯清真寺。

    该寺是叶尔羌汗国时期

    王室家族所用清真寺,

    由叶尔羌汗国

    第二代王阿布都热西提汗建于1533年,

    后于1735年霍加丹尼亚维修,

    1988年政府在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

    曾是当地民众开放宗教场所.....

    现在走近就会有工作人员出来劝离,

    并告知不可拍照。

    莎车非遗博览园,

    是一个占地面积为22.5亩的宫殿院落式建筑,

    此建筑气势磅礴、金碧辉煌,

    是多样文化建筑的完美结晶。

    因坐落在阿勒屯历史文化广场的王陵旁,

    有游客在游记中将此称之为王宫。

    闻说此间可让人了解莎车民俗民风,

    欣赏到民族歌舞十二木卡姆音乐艺术,

    情境式再现南疆远古文化,

    重温莎车的辉煌过去,

    展现莎车的美好未来......

    可惜,它和游客中心一样,门庭紧闭。

    “您是老师吧?”

    “嗯”

    莎车非遗博览园的对面是莎车县第四小学。

    在这我拍到了一张异样的脸庞。

    在泛着浓郁的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前,

    这一张张自带着民族风情的脸孔

    陆续从我面前走过,

    霎那间,一个叫“西域”的名词,

    在我脑海里渐渐有了清晰的概念。

    无论在哪,英雄,

    始终是小朋友心里的美好向往。

    这个Superman动作,

    在莎车和喀什老城,

    多次看到有孩子在模仿。

    喀什人喜欢吃雪糕和刨冰,

    无论大人小孩。

    从喀什的吐曼河畔

    到莎车的阿勒屯历史文化广场,

    皆是如此。

    莎车非遗博览园大门前,

    放学的小朋友把书包整齐地挂在墙上,

    然后在一起开心地做起了游戏。

    在莎车游荡了几个小时,除了在第四小学前见到一个

    “不一样”的老师外,就连和身边的人作简单的交流,

    都觉得困难。一种由陌生、

    未知而引起的茫然感油然而生。

    几经纠结后,我还是决定返回喀什。

    在因敲这篇帖子而查阅资料时,

    发现“天涯”上有熟悉莎车的网友

    做出这样的总结:

    莎车的旅游资源很丰富,

    但是游客除了当地人之外还是当地热人,

    外地游客几乎是零。

    当地人虽然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

    但大多人的心里都存着王国后裔的骄傲,

    所以......

    为何?

    除了众所周知的事件之外,

    还应有其它层次的因素吧。

    很多年前,

    我曾多次坐这样的绿皮火车,

    当它慢慢地穿过戈壁后,

    或是回家,或是回家。

    我记得,那时候的戈壁,

    是荒凉和贫瘠的代名词。

    许多年后,

    我再次坐着绿皮火车穿越戈壁。

    呈现在我面前的景物,

    与当年并无明显区别。

    如土平房、白杨和金黄色的麦子。

    根网络资料显示,

    前几年莎车县领取低保为37165人,

    占全县城市人口21%。

    不知现在如何。

    喀什大巴扎

    “巴扎”是波斯语中“集市”的意思,

    各种各样的集市

    是喀什一道道生动的风景。

    喀什大巴扎,

    全称是“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

    位于喀什市东北角的吐曼河东岸,

    又称东门大巴扎。

    自从红其拉甫岸和吐尔尕特口岸

    相继开放后,

    打开了国际商品的通道,

    大批外国游客和商贾、商团络绎不绝,

    带来大量异国商品参加贸易,

    也从大巴札采购许多中国商品,

    所以又称“国际大巴扎”。

    根据网上资料显示,

    该巴扎是新疆最大的农贸市场,

    占地250亩,内设21个专业市场,

    有4000多个固定售货摊位和一条食品街,

    商品种类齐全,品种繁多,

    商品种类达9000多种,年

    成交额在一亿两千五百万左右,

    每逢礼拜天这里便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

    人数多达十万人以上,

    喀什及新疆的各种土特产、

    手工艺品、日用百货、瓜果蔬菜、

    生产资料以及大小牲畜等应有尽有,

    可以说这里是

    体现新疆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最集中、

    最浓郁的地方。

    可能是恰不逢时,

    走进国际大巴扎的我,

    感觉不到介绍上说的那份热闹。

    既无车水马龙、亦无人山人海,

    只见稀稀疏疏的数人,

    在偌大的市场里闲逛。

    花帽店里,

    衣着得体的店主,

    正在缝补着花帽。

    与其它地方的市集一样,

    大巴扎

    也不时有周边的农民拿着自家种植、

    养殖的货物出来贩卖。

    我在大巴扎里多盯了几眼黑枸杞,

    热情的老板抓了一大把送给我,

    说让我回家喝,感觉好了再买。

    然后顺手给我一张他的名片......嗯.....

    此刻我正在喝着的黑枸杞,

    吃着的纸皮巴旦木,

    都是来自于他店里;

    嗯,巴旦木是莎车种的,奶油味的。

    离开喀什之前,

    想多吃一顿抓饭的我,

    找了家小馆子.....

    面前恰好坐着这么一个女子,

    恰好我手上又拿着相机......

    走出巴门尼德时代,

    世界已被证明不止二元对立。

    作为一篇以摄影为主的行走记录,

    有些东西是应该可以回避的。

    如很多人都会问的安全问题。

    如是我见,

    当下喀什市区安保之严,

    可算是全国之最。更甚于几年前的拉萨。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在喀什,要进入大型超市与酒店,

    与进火车站的安检程序一样。

    而学校、商店与各办公场所,

    都做足了安全设施的处理。

    街上巡逻的警力与民众自发的治安力量,

    举目即见。

    心理学家认为,

    潜意识中产生的抗拒和逃避,

    是源于人对未知的恐惧。

    这种未知,

    一方面是正规媒体

    对喀什的安全问题几乎保持缄默,

    而大多游人对此更是讳莫如深。

    所以,

    这种种的“不足以外人道“累积在一起,

    就成了人们口中的“最好不要去南疆”。

    因此,

    喀什虽然拥有冠绝全国的自然风光、

    民俗风情,

    与美丽绝伦的建筑,

    游客也只是三三两两。

    用在赛里木湖畔,

    认识的俊勇兄弟的话作为此篇的收尾吧:

    我超喜欢喀什。

    那里的氛围是我走过的城市里最好的,

    我结婚还要回去那里度蜜月。

    再唠叨两句:

    本欲胡乱敲几个字、

    附几张图来记录一段行走的见闻,

    但随着资料查询的深入,

    差点把帖子敲成了调查报告。

    的确,和大多来喀什的游客一样,

    我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

    用几天时间在数千年的文化里走马观花,

    获得的不过是对一种陌生文化的肤浅印象罢了。

    故以上之言,

    不过是我一人之见,

    不足为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丫丫tj:那边的小孩确实长的好看
      • 逆流顺流a:太详细了,收藏
      • 独善_8bb9:我从小在南疆长大,新疆现在确实是最安全的地方。你写的很棒。
        在别处_0564:@独善_8bb9 谢谢回复。喀什是一处我离开后还会想念的地方。
      • 旅人318:虽然去过,但是绝对写不出五千多字的文章,哈哈,你可真仔细。
        在别处_0564:@旅人318 😬我比较啰嗦
      • 玫瑰园的海德拉姆:好有异域风情啊😋至于普通话普及率,2018年了还那么夸张吗,我2013年去的新疆觉得语言还ok呢😃
        在别处_0564:@玫瑰园的海德拉姆 嗯,北疆好很多。喀什的普通话普及率真的是个问题。

      本文标题:喀什掠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im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