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星期的书,我就想起有人说过婚姻是座坟墓,有无数的人想进去,也有无数的人想出来。
当然这个星期看的不是有关婚姻的,而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书,我以为《围城》会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样写的是乡下百姓的纯朴生活,没想到《围城》的主角和《边城》的主角完全相反,《围城》是有关一位留洋大学生回国后的一段生活。
就像字如其人,每一个作品都能反映他的作者的某个方面,而每个作品都可以说是作者本人。《围城》的主角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归来,在上海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就去内地教书,最后和一位同去内地教书的孙小姐结婚。而钱钟书本人也是赴欧洲留学,留学归来也是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间,然后去内地教学。所以方鸿渐有着作者的影子,也就是因为这本书取材于生活,所以这本书就能描写出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群相和那个年代有些教育工作者在知识的面貌下隐藏的被名利熏陶过的心。
虽然方鸿渐有着作者的影子,但却和作者完全不同,方鸿渐心高气傲,所以在要留学归国没有文凭时,未避免被人嘲笑,就在外面买了一个博士文凭。但最后被人发现并嘲笑一番。方鸿渐也自诩不凡,所以没有看上同样出国留学有博士文凭,家境优越的苏小姐。但最后娶了一个自己没有什么感情的孙小姐。方鸿渐也是无能的,每一次工作都是通过自己的朋友介绍取得。方鸿渐不想被父母掌控自己的婚姻,但最后被孙小姐算计成婚。这本小说是一本讽刺小说,甚至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但身为一本讽刺小说,作者却用了围城这看着毫不相干的题目,并在小说的后半部着重描写了方鸿渐和孙小姐的婚后生活,在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有人说围城这题目是反映方鸿渐的婚后生活,有人想进去,有人想出来。但从小说中其他人物的描写看,整个人生都是一个围城,和方鸿渐同去内地教书的赵幸楣想逃离上海这个围城,却进入了三闾大学这个围城。最终你想去的不过是别人想逃离的。
一本书不一定只有一个主题,一本经典小说也不会只有一个研究点。钱钟书有着圆满幸福的婚姻,为什么会写出一个不幸的婚姻。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钱钟书有一个圆满的婚姻就能看出一个不幸的婚姻是由什么造成的。所以婚姻是不是“围城”,看的是你如何去调解。而人生是不是“围城”,看的是你如何去面对,围城围的只是身不是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