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育杂谈婚姻育儿
悦读分享【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社交,遵循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

悦读分享【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社交,遵循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

作者: 花花小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09:12 被阅读30次

    【趁早百日打卡营02】

    昨天阅读了关于早教方面的章节,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社交? 文中提到的非常好的建议,

    从出生开始,孩子每一次和这个世界的互动都会形成一次反馈, 这种反馈会成为他下一次互动的诱因,就这样一环套一环,不断叠加。这一点在社交发展上表现得更加明显。有很多孩子并不是真的“内向”,只不过是被过早地贴上了标签,过早经历了太多有压力的社交行为,或者父母提前“放弃”了对他们的培养,不再给他们创造良性的社交体验了。

    父母是天气,孩子是种子。种子的基因无法逆转,那至少保证天气环境不要再“拖后腿”了。(大J特别提醒)

    对于孩子所谓“自私、小气、霸道”都是家长给孩子贴的标签,其实对于孩子对物的占有欲,就是一种物权的学习,孩子学会分清:

    你的,我的,他的,父母不逼迫孩子分享,尊重孩子的领域范围,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而她也会对周围做出安全的回应。

    越小的宝宝对分享的定义越不强,有些她根本不知道这是我的东西,所以谁都可以拿走她的东西,但当到了一岁多两岁左右,

    当孩子有物权的意识,知道要占有这个物,慢慢的分清我的,你的,他的,对于界限意识就会非常强烈。这个时候她不懂得分享,

    但是她却在学习怎么当一个独立的人。我家小妞一岁多开始,带了一车的玩具,但是从来不会分享给别的小朋友玩。

    每次看到有小朋友拿着她的小玩具,不管是一个小盒子,还是一个小球,或是小汽车,任何人拿了她的东西,追好远都会把它要回来。

    而且马上要我带着她离开这些喜欢抢夺玩具的小朋友,孩子足足持续一年这种状态,对自己的任何东西都看得十分宝贵。

    而我也是尊重她,不愿意就拿回来,在我心里想的是,这是孩子的玩具,她有权决定给任何人。我能做的是在她拉着她的时候帮她要回来,或是直截了当的跟其他家长说,对不起,她不想给你们玩。

    直到两岁半的时候,她才知道,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她有了自己的物权意识了。能区分什么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

    在家里,我问她不同的衣服,鞋子、电脑,书桌等等,她基本上都能分清是谁的。对于她自己的物如果她想不分享,我也会尊重她,不强迫她。

    慢慢地,她愿意分享就分享,不想分享就不分享。随时时间的推移,在外出游玩的时候,当她不满足于自家的玩具了,

    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玩法,可以通过交换自己的玩具来获得玩别人家的玩具。通过几次反复的练习,基本上现在每次见到别人觉得好玩的玩具时候,

    就会忙着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别人玩,以物换物,是这个年龄段小朋友喜欢玩的一种交际,如果要离开,或是要走的时候她会把东西交换回来。

    我会告诉她:“当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你可以说,我们一起玩。”孩子喜欢和上小朋友一起玩,而她也会跟着其它的小朋友说:“一起玩。”我想,当她说出“一起玩”这三个字时,一定也会给自己勇敢的力量,打开她的朋友圈。

    如果一个孩子不愿意分享,而家人一直逼迫孩子,这样的结果,我想孩子只会变得更加不愿分享,而长期的习惯是否会变成连我的,你的都分不清呢?

    没有自我主权意识,别人的一个意见就可以左右自己。所以一个人的想法长期被打压、被左右,长大后会变成是否会没有主见?可想结果已见分晓。

    记得在群里看见一个妈妈讨论,一个孩子长期被逼着去分享,不懂得自我,在她的心里习惯了这种付出,将来长大成大了有了男朋友,是不是男朋友想要她献身,她就会马上去献身?

    或许我们把强制分享的后果看得过于严重,但是从侧面也反映了孩子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从小让孩子懂得对物权的区分,对自己物的占有,绝不是一种自私。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孩子分清你的、我的、他的物权意识。

    而当她成功渡过这一阶段的时候,我想被逼着的痛苦分享也会变成愉快的分享的。其实那些真正为自己而活的人,也才能更懂得保护自己。

    读的第二小节是如何应对孩子的冲突? 看到这一节的时候,我想起前不久才发生的一件事,因为小妞坐着一个海豚手摇车,一个小男孩子跟着过来了,在小妞刚上去后马上扯着她,强迫小妞下来,

    而且两只手不停的打她。我发现的时候马上过来制止了,并大声喝止了男孩。小妞觉得害怕,在我抱起她的时候,当场哇哇大哭起来了。我安慰了好一会,才停止哭泣。

    但是本来已经玩得欢的滑梯,也不有兴趣玩,拉着我的手要离开了。看了这篇章,觉得自己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太紧张了,我估计孩子不是被小朋友欺负哭,

    而是被我吓哭的了。我过于生气了,她也把事情看得严重化了。孩子在第一次受到这样的冲突,心里一定很难受,我当时应该引导孩子,帮助她发泄委屈,但是我的怕吃亏,

    不当的介入却给了孩子不好的感受。所以阅读此章节的时候也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文中提到平时生活中有意识的教孩子回应的语言也很重要

    “不要!不行!不可以!”这是最早期的正当防卫的话语。遇到被抢玩具的时候可以这么说:“这是我的玩具!”遇到被打时可以这么说:“打人是不对的”“拿开你的手”“你不要推我”。

    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和表达自我意愿,其实比让小孩打回去更加重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孩子明白:任何时候我都具有捍卫自己身体的权利。

    这些我们在家里都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通过过家家的游戏方式,都可以让孩子学会面对交际冲突如何应对。事情发生后,我们把它当作对孩子教育的机会,多反思。

    现在每次遇到类似的冲突,我都会把它看成教育的契机,现在小完全可以演练出面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不可能永远保护小D,她总有一天需要独立面对和解决冲突。

    而我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教会她面对冲突的正确态度:积极面对,有理有节,不惹事,但也绝对不怕事!(大J特别提醒)


    同时我也要遵循尹老师的“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家长的不生气这种态度,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即发生冲突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过去就过去了,无所谓谁对谁错,该怎样相处还怎样相处——这样一种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儿童能正常地发展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是豁达、友善的生长土壤。

    没必要的介入,或不得当的介入,一方面会把孩子间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没给孩子留出学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第三个坏处是容易让孩子遇点小冲突就觉得是个大事,反而变得斤斤计较,心胸狭隘。

    孩子间的矛盾,无非起源于抢玩具,或打闹间没分寸感,不小心碰痛了对方等。成人对待这些小矛盾的态度,比告诉孩子如何做更重要,影响更大。要用最道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但不要用很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孩子。

    天生不会和人相处的孩子其实不多,只要成人减少干涉,他们多半能进行自我协调。 “三不原则”的核心内涵是两点:第一给孩子做出好榜样,第二营造豁达和善意的环境。两者要的都是家长自身的修养。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只要他们成长中获得过友善和尊重,只要他目睹过得体的礼貌和修养,他就得到了这样的滋养。

    反之,成年人如果对孩子的一点无心之过不能表现出体恤,大惊小怪,上纲上线,逼迫孩子说“对不起”,这样才会损害孩子的友爱心。

    儿童的世界非常单纯,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是成年人强加的,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把孩子间的冲突关系看成是“犯错误”,尤其是看成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

    “三不原则”看似消极,意义却非常积极,它的主要功能是避免了成人破坏性的参与,而且它内含一种信念: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

    悦读分享【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社交,遵循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绿水情绪疗愈:“三不原则”看似消极,意义却非常积极,它的主要功能是避免了成人破坏性的参与,而且它内含一种信念: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
      • 绿水情绪疗愈:我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教会她面对冲突的正确态度:积极面对,有理有节,不惹事,但也绝对不怕事!

      本文标题:悦读分享【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社交,遵循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oo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