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结束了,暑假我在大大小小多个网站上都看到了关于大学生支教的专题报道,有些话说,就决定写这篇文章。
这些年,大学生支教发展甚为鼎盛,很多地方都留下了高校志愿支教服务的身影。然而,支教热之后,记者回访、教育专家调查表明,大学生支教引发了很多问题。他们提倡:大学生支教应该被有条件的鼓励,而非“脑热”一哄而上。
针对部分地区大学生支教热的现象,我想炒点剩饭,为活动的组织者打一针清醒剂。
落后地区的师资力量极其匮乏,通常一个老师身兼数职,更有甚者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在一起上课。在这里,老师是极其稀缺的资源。
支教是一项志愿者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工作,它有利于改变中国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面貌。支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项热血沸腾的工作,几乎每一名大学生都对支教有一丝向往,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到支教中去。
这种支教一般是学校要求,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大多为半个月,是短期的支教。
那么,短期支教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大学生支教的初衷的确是善意的:投身志愿服务,奉献爱心。大学生支教的益处也显而易见:给教育薄弱地区孩子在暑假“开小灶”补不足;给孩子带去对大学、外面世界的憧憬和向往;大学生精力充沛、天真善良,真诚的付出投入会给孩子带去浓浓爱意。这些都是好处,也可能是很多大学生在暑假安排支教的原因。
但是,由此引发的各高校“支教热”,甚至出现多个支教组织因争抢同一支教点发生矛盾,也开始让许多人怀疑这种支教的动机何在,是真的为了填补目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沟壑还是为丰富业余生活赚取学分的形式主义?另外一种怀疑则是短期支教究竟能给孩子们带去些什么,是城市现在化和偏远地区物质差距的冲突还是先进而丰富的教育资源。
因为作为短期支教者也是以学生为主,并没有太多的从教经验,而且由于支教时间的限制,授课的内容也较为局限,所以出现这样的怀疑也就不足为奇。大学生志愿者们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带孩子们折纸,画画,做游戏,以至于真正实用的知识并没有掌握多少。但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正是实实在在的知识。
除此之外,我之所以对短期支教持怀疑态度,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整个社会容易忽略对“教育”专业性的要求。
可能因为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职业,我们容易忽略它潜移默化所带来的点滴影响。殊不知,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灵魂同样需要细心呵护、精雕细琢。所以,支教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我支持高年级的师范专业毕业生去支教,他们几乎可以达到上述的全部支教益处。
二,大学生支教团没有良好的选人机制、培训机制、课程设立机制,上述这些机制的欠缺会带来很多问题。
支教团变成了“观光团”、“联谊团”;白白浪费了孩子及家长暑期来学校补习的时间,孩子根本学不到任何东西;孩子的心理脆弱敏感,不仅仅是因为贫富差距,大学生沟通、表现方式不当也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负面影响。
三,短期项目非常态化也没有连续性,并且缺乏反馈机制。
工作中短期的项目会引发得过且过、搪塞敷衍的问题,支教也是一样。志愿大学生或者是为丰厚简历,或者是为体验生活,并没有长久的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想法和勇气。相应的,短暂的交流沟通,也不会给孩子们带来多大的教育意义。部分大学生支教团结束后立马“就地解散”,以后也不会回头看一眼。
当然,真心诚意支教的同学也绝非少数。只是这种事情多一些反思,也就能多一分的圆满。大学生支教的普及也让更多的人参与支教,了解支教并宣传支教,事物总有两面性,事事无完美,唯求尽心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