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我穿梭在中外名人的佳作中,废寝忘食的阅读,发现有些作品并不适合阅读,他们的言论多的是消极,对人世的悲观,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那些碎碎的怨愤,绵绵的哀伤,像刀子一样,直刻人的骨髓,让人不悦,有沉重之感。
有些角色,写的过于阴暗,缺少阳光,大多都是自暴自弃,堕落放纵,吸毒成瘾、出卖肉体,被虐或者自虐,最后会用自杀终结生命。
对这些作品,我会选择远离,少读。
1
那一年,我在国外,在异国他乡,完好的读了塞林格的作品《麦田的守望者》这部书,在年少时也读过,当时并不能完全明白文中的意韵,因为那是心灵叛逆的岁月,只是觉得书中的主人公,愤世嫉俗思想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
当重新翻阅,有了迥异于儿时完全不同的心灵感应。守望一词重新跃进心的谷底,再升腾为美好的意念。也促使我对守望有了些认识,写出这篇短文。
或许正是一种虔诚的守望精神,让自己总能在现实生活的繁琐里,以一种清心寡欲的平静和包容,关注着生命的意义,始终安心于一种心灵的孤独与寂静。
2
滚滚红尘中物欲横流,人们似乎更多的向往物质生活的富足,而我却关注精神生活的价值,这是否不合潮流?
我想,不管别人用怎样的生活方式追寻幸福,而我却独独喜欢守望,在无边无际的浩若海洋的激情和灵魂中祈祷。
在无数个日夜,我大浪淘沙的阅读文学、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等书籍,越学越觉得自己知识的匮乏。因而我想到守望者,想到在知识的土壤里守望灵魂。
因为守望之意里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实质。
3
平凡的生活抹去了我们对生命的激情和热爱,繁琐的事务像个重重的包袱压在我们的肩上,感到生命的不易,也会想幸福的出路在何方。
当东方地平线上出现第一缕阳光时,我的记忆开始苏醒。
伴随着阳光、鲜花、海滩,向我们走来的还有闪烁的星星,还有高洁的月亮。总不能因为人生的某些缺憾,而拒绝自然和人生馈赠于我们的其它美好。
或许正是一种虔诚的守望精神,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异常清澈。 悠悠万物,生息繁衍,无始无终,而每一个人只是这世界上的短暂的过客,学会守望,我们的人生才会感到幸福而绵长。
对生活、对梦想、对希望的执着与守望,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但我深知:有些守望,只要我们付出耐力,就可收获。
譬如:儿时的一个假期、一件盼望已久的白色连衣裙; 而有些守望,即便我们付出终身的努力,也不会有完美的答案。
譬如:失之交臂的爱情、阴阳两隔的亲情。
但是,只是我们始终保持守望的姿态,那么,我们的心灵就是饱满而充实的,我们就会无悔人生。
我们可以在守望中,让爱的甘泉滋润着我们日益萎缩的心灵,重新扬起对生命的憧憬和膜拜。
4
记得一位作家说过这样的话: 在文字里流浪的人,某种意义上都在自觉地承担着守望的角色,他们关注精神价值,虔诚地守护人类心灵中最后的那一块精神的园地。
研一池墨香,凝一笔季节的灵思,守望远方,幸福亦如翩然落地的梦幻般云朵,轻盈得如同一首抒情诗一般。
站在高高的山峦上,仰望那高耸入云、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红尘如梦,情缘如梦,幸福就是山那边的天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