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00f73a39bca480fa.jpg)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孔子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
孔子主张“下学而上达”。他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此“上达”即通达天道,是德性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下学”即经验知识的积累,而“下达”是指小人只知徇口腹之欲,境界卑下。只有首先满足心灵需要,做一个道德的人,才是大人君子。
孔子重视“上达”,但他又强调“下学”的重要性。“下学”就是下学人事,学做人的道理。“下学”的目的是“上达”,反过来说,“上达”也即在“下学”之中。《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首重一个“学”字,说明学习对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当然,儒家所谓“学”与当今所谓“求知”不尽相同,其主要还是道德伦理之学,目的是做一个“下学而上达”的君子。
这个由“学”(“学而时习之”)而臻“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人格,就是一个“下学而上达”的历程。孔子特别重视“学”。孔子自谓不敢当仁圣之名,而惟以“好学”自许。在诸弟子中,孔子亦仅称颜回为“好学”。因为“学”实为成就君子人格的基本途径。但是,如无“上达”这一向度,则此学便会流为知识技能的口耳之传,而失却其“为己之学”之本旨。
孔子把人的生命境界视为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其自身的生命境界每十年都有一个跃升,自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而其生命境界提升的路径和方法便是“下学而上达”。
孔子学说是关于生命的学问,目的在于生命境界的提升,“下学而上达”的奥义亦在于此。“下学”是身体和心理层面的发展,是日常生活的道德基础;“上达”是精神灵性层面的发展,追求天人合德和生命的超拔。两者各自成就,并彼此统合,才是生命境界的全体。
传授知识是孔子教学的主要工作。但是,这些知识是道的载体,通过学习,可“下学而上达”,获得最高真理。也就是说,学习知识,不能游历于道之外,要以道为指导。孔子始终以“求道”为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而不是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务。这就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指明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即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教育,而人的教育归根到底是一个德性的问题。
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对修身齐家的要求具体入微,充分体现其以““下学而上达,上达即在下学中”立教的理念。
愈挫愈进的中小学应试教育,老师和家长片面重视学生学习成绩,以考试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而进入大学之后,老师、家长、学生则把重点放在了“找好工作,赚大钱”上,加之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社会上逐渐产生种种不良风气,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心智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影响,如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对事对人功利性等,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朱柏庐《治家格言》有足可借鉴者。
“学而时习之”,所学者何?道也。它是人的生命的根本规定。孔子下学万事万物的知识,上达到那道的本身,一方面将形而下的问题上达为形而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形而上的问题化为形而下的问题。人应当唤醒自己内在的本质力量和创造潜能,发扬人的主体性,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走向精神、心灵的自由和高蹈。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caef208a1dc6b5b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