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学习略读方法,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叶圣陶先生的可贵品质。
2.细读重点句段,理解评价性语句的表达作用,能恰当评价人物。
3.体会以小见大和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的妙处。
这篇文章用了三个课时学习。
早读先让学生提前阅读,预习,梳理文章主要事件;本课的四字词语比较多,放在了晚自习学习。第一节课先解题:二三事是多件事,同时强调本篇文章是通过多个事件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手法,和《回忆鲁迅先生》在选材上有相似之处;接下来介绍叶圣陶先生及本文的作者。然后介绍了略读的方法(上学期讲解《西游记》的时候讲过,这节课再重点强调);然后让学生们再次略读课文,梳理主要事件。因为早读已经提前预习,所以这一环节进展比较顺利,但出现的问题是:一是事件梳理不全,二是有同学在答题时偏向了分析人物形象。对于第一个问题,及时补充,第二个及时提醒学生,不要把梳理事件和分析人物形象弄混。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分析以“我认为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的人”的格式分析人物形象。对于叶圣陶先生的待人宽和律己严,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但是对于“他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学生没有分析出来,需要老师加以引导。最后,概括本文在选材上有“以小见大”的特点,正是这些小事情,从不同方面折射出了叶圣陶先生的可贵品德。人物形象因这些小事、细节而丰满起来,这正是以小见大的妙处。这个点再次联系《回忆鲁迅先生》讲解。
课下让学生圈画出本文评价性的语句(议论句),同时思考周围同学的哪些小事触动了你(可以是感动,也可以是反感),并对这些行为进行简单评价。课上学生对于评价性的语句圈画得很细致,这一方面源于上学期讲解《纪念白求恩》时,对于五种表达方式的讲解,我不但进行了讲解,还让学生自己分别写了语句进行练习,并之处学生书写过程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也不断强调在文本中适当加上议论、抒情句。这篇文章的评价性语句(议论句)穿插在所记叙的事例之前或之后,或中间,旨在突出所叙事例包含的意蕴,揭示人物高尚的德行、节操和风范。叙议结合,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结合作文,再次强调夹叙夹议的作用和好处。然后让学生展示以小事来展现同学特点,并对这些特点进行评价。提醒学生可以模范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如:凡是同xx有些交往的,无不被他的xx深受感动,或者提到xxx,没有同学不称赞的……在学生分享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学生不能用准确的词汇评价同学所做的事情;二是会把两种完全不相关的特点放在一起,例如有同学回答说xxx同学的特点是幽默和经常在微信中玩失踪……对于学生在回答中出现的问题,我一方面让学生之间互评找问题,一方面自己及时给予引导:提醒学生评价用语的正确性,同时,不同特点之间也需要逻辑上的关联性。
第三课时,概括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并让同学们自己在文中寻找示例,举例印证作者张中行也具有叶圣陶先生的“写话”风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仿写。
网友评论